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
常州市花园中学 姜莉莉
【摘要】名著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着较大的作用。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名著阅读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往往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导致半途而废,而老师在有限的课堂内也很难开展名著阅读教学。面对这一情况,本文综合了近年来教育界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并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更好的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参考。
【关键词】 名著阅读 知识习得 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而名著这样大部头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需要学生调动所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但是在“阅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名著阅读”,还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尽管教师们意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在这个升高中达不到分数线就"起价两万,差1分5000元"的时代,想让学生花大量课外时间去阅读名著,是很难得到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们依然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放不开手脚。
一、名著的定义
中外有识之士一直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名著阅读在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我国现当代许多教育家也越来越关注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甚至《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都作了较明确的要求。但是千百年来,新书源源不断地问世,属于“名著”的书目亦与日俱增。书海茫茫,到底什么是名著呢?研究论述名著阅读的论文和专著却没有对名著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一般而言,文学名著主要是指一些具有教育与启迪意义,能久经历史考验、永不过时,以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样式来表达,深受人们欢迎的经典文学作品。
二、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名著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光靠教科书中有限的单篇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伟大导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有一段话:“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丰富的文化知识。
2.阅读名著是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中学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尽管对涉世尚浅的孩子们来说,许多名著的内涵还不易全部理解,但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促使学生开始逐渐感受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进步的执著与艰难,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促进学生开始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深认识。
三、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尽管名著阅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语文教师所认可,但是,由于“名著”的范围大,容量大,教学操作难,使得名著阅读教学基本上只能停留在“开列书目”和“推荐书目”的“初级阶段”上。真正地把名著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实践和探索课题,还只是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据笔者了解,当前的学生名著阅读情况令人担忧: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不仅是学生,不少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态度,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于是,很多学校的名著阅读教学几乎偏废。以常州市某初中学校为例,前几年,中考名著以主观题的形式考,例如,“该名著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请简要说出该名著中你熟悉的一个故事情节”等,于是教师们只布置学生回去看名著,平时的课堂中从不涉及名著阅读的教学,更没有对学生是否认真看名著的检查,只等到考试前,给学生们发一些罗列名著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内容的讲义,美其名曰“考前指导”;近两年,中考政策变了,名著用选择题的形式考,而且A、B、C、D四个选项涉及到名著中的细枝末节,老师没法猜题了,于是除了布置学生自己看名著,再没有任何名著阅读的教学行为。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举步维艰。
四、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
中学语文大纲强调学生的阅读,新的语文教材中也开列了推荐书目,并且把“名著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感到名著太厚,内容太深,时间太紧,一本书很难读完且收获不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并进而收益呢?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指导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1、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笔者在学生阅读名著前,常常会跟学生讲述自己对某部名著的阅读的体验,或者讲述某部名著中经典的故事情节,进而再向学生推荐名著。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对该名著有了兴趣,那么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后阅读名著的愿望就很容易实现。
2、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开始喜欢阅读原著, 刚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 可是看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 原因是看不懂, 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 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适时的组织读书交流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尽相同,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自由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问题畅所欲言,这样的互助学习,使得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并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就感,这样他们认真阅读名著的劲头更足了。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当他们遇到自主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指导。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名著中的具体问题,对于读书方法,也要适当给予指导。
4、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要跟踪学生阅读。初中学生的阅读行为仍有不稳定性,但他们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指导。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监督学生的阅读。例如,对学生提出做摘抄、写随笔的要求,或者也可以针对名著出一些题目,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五、总结
笔者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阅读名著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因为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摆脱浮躁,进入沉静。马克·吐温说:“名作,是那些每个人都希望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作品。”人们希望自己读过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退缩不读是因为这些书超过每个人的头脑,需要思考才能吸收,而思考是艰苦的。然而只有超越我们头脑的东西才能帮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学生不会因对名著产生恐惧感而望而却步,使他们愉悦地走进广阔的阅读天地里。
【参考文献】
[1]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周阳敏.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J].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4]李跃峰.在文学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5]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潘涌.论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1(01).
[7] 周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 2007(49).
[8] 赵勉.浅谈指导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几点方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07).
[9] 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教育,2001(07).
[10]王斌.阅读经典名著 提高语文素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