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姜莉莉)
发布时间:2011-03-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

常州市花园中学     姜莉莉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一直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重心。近几年来,语文教学进行过多次改革,相应的讨论也风起云涌。不能否认,语文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目前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阅读教学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本文从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找出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诸多原因,初步探讨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找到一条语文阅读教学更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策略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笔者在几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一篇文章,连最起码的内容、主旨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更不用说评价和赏析了。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究。

一、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文本理解的单一化

很长时间以来,语文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的追求“唯一答案”,评价考核也过多的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只重阅读结果,不重阅读过程。因此,教师往往按照“教参”上提供的“标准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则必须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一旦学生的思路出现“偏差”,则立即遭到否定。在这种状况下,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理解的单一化成为必然。

(二)多元解读的形式化

《新课标》中提出的多元理念可以说是对我国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盛行的“标准化”的强大冲击。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出现了新的局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是唯一不变的,允许有多种答案,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根据作品自身提供的信息探究,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为了“多元”而“多元”,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多元”。他们完全漠视文本自身的存在及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曲解作品内涵,任由学生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千方百计的“求新”“求异”,甚至还把这当做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成果。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多元解读为“朱自清的父亲随意的穿过铁道去买橘子,不遵守交通规则”,针对学生这样的想法,教师没有进行正面的引导,实在让人觉得悲哀。

二、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知识储备不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对文本的内涵、意义及价值取向把握不准确或没有深入研究,从而导致对学生多元解读中出现的观点的碰撞,不能适度地把握、调控和引导。例如,笔者在听《水浒传》的赏析课上,有同学就鲁提辖的英雄身份提出质疑,该生认为鲁提辖作为执法人员,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是知法犯法。学生按照现在的法律制度理解文本无可厚非,但教师这时候就不能袖手旁观,任由该学生发散不合情理的想法,而应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缺少对当代社会广阔的信息环境的关注,就无法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浮光掠影,关键词句一带而过,重点内容不去深究,文章底蕴难以挖掘。

(二)应试思想影响

部分中学教师仍然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他们一如既往的把中考、高考当成风向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中高考题型的框架来进行讲解。凡是与中高考题型有关的内容,就会在课堂上被无限的放大,并且进行强化训练。而那些与中高考题型无关的语文能力训练就被忽略过去。甚至有的老师根据所谓的标准答案,摸索出一套应对不同类型阅读题的“公式”,教会学生遇到这种类型的题,就套用公式A,遇到那种类型的题,就套用公式B。中高考的阅读题型成了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在课堂上,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教师竭尽全力想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正如人们所说的:“目前阅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教师讲解)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真正的语文能力,完全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若能让学生溶入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启智慧,陶治性情,愉快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诵读,配以《月光奏鸣曲》,显得恬静和美,营造出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在古文《核舟记》教学中,涉及诸多空间位置,笔者就让学生揣摩课文进行表演,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认真研读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笑声中发现自己表演错误,进而认识到自己理解上的偏差。

(二)建立多向交流

阅读教学并不是把一些观点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通过多方对话,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门,有效促进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三)共同钻研文本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我们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人家“对话”呢?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四)树立问题意识

新课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就要求弘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彰显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悦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学生提问中出现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而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其闪光点。

四、小结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教学。须知“板凳要坐十年冷”,我相信经过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不久的将来,语文阅读教学将建立一套既有相对高效率,又有普遍实践性的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实践,由此循环往复,使得阅读教学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切入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出版社所在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出版社所在地: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出版社所在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出版社所在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储建明:《阅读教学离不开“人——本”对话》,《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9月。

6、卢彦元:《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探究》,《广西教育》,200410月。

7、石义堂:《警惕“多元解读”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200412月。

8、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月。

9、刘建设:《多元解读的“界”与“度”》,《现代语文》,20071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