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为本”——多媒体手段的恰当使用
每次开课,老师都习惯把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在本组成员多次集备上课后,针对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情况下,我们集体反思了一下,如何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我有以下思考:
“适用为本”——任何教学手段的更新,其目的都是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为前提的,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它强大的信息传递量,方便快捷的操作使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我们课堂的单一的教学表现形式,但任何形式的东西都要为内容服务,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和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提高。多媒体是把我们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加以补充应用的工具,他在课堂中的地位应是从属地位,不应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长征》剧本时,有的老师选用了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赏析,结果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机会,直接以视频呈现的效果是对文本的弃置不用,学生就不能很好把握剧本写作的特点和文字语言在描写人物的情感表现时的感染力。如果我们把影视表演与书本进行比较,让学生从课文中的描写来评价演员的表演,这样的使用可能效果会更好些,总之,一句话,一切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应把握语文的“文”的本质,体现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在我们的课堂中还要把多媒体的使用从板书的再现功能变为文本的拓展工具,发挥多媒体信息呈现方便、量大的优势,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信息,帮助学生在表达上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辅助学生情感的熏陶,比如在教说明文中补充有关的图片资料,在诗歌鉴赏中播放配乐朗读,在小说阅读中补充名家评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于回答问题时有话说,写作时有内容可写,肚里有货不怕问和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时一个最大的难题也在于怎样调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而多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优美的配乐朗读,生动的画面演示,丰富的课外知识补充,让学生的思维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到文学语言的熏陶都能找到一条表达的途径。
总之,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我们的教学中应以“适用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