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热情的培养——一次听课后的集体评课(华瑛)
发布时间:2011-03-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华瑛

浅谈教学热情的培养——一次听课后的集体评课

       吴路萍老师,平时说话语速很快,做事风格给人感觉很干练,语文基本功不错,也很勤奋认真,但在一次校级交流的课堂上,她讲话的语调比较低,语速又快,导致学生很多人根本听不清她讲的内容,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课后,有人直接评价其缺少作为语文老师应有的抑扬顿挫,缺少课堂的热情,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针对这位老师的情况,我们后来帮她出谋划策,首先,自己对课堂教学要有一种热情,这种热情应来自对教学内容的熟悉与对自己教学的自信,自信表现在言语中,才不会出现语调低沉,越说越低的情况,而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只要够勤奋,多读文本,多查资料,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是不难做到的,而且,其实在我们与她平时的接触中也觉得这位老师本身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还是不错的,但在开课前,她事实上准备得并不充分,尤其是对课堂流程的设计上,自己都不清楚该怎么上,而事先她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补充材料,在众多的别人优秀的教案中,她迷失了自己,没有自己的看法了,什么材料适合怎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新教师,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解决的方法是功在平时,要借鉴但不迷信。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电脑还没有现在普及,很多信息还是来源于教参和听课,订了很多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平时发现好的做法或好的材料,就及时用于课堂教学,有时效果很好,有时也不尽人意,但多次试过后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类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怎样上效果最好。比如,第一次教《背影》,因为刚大学毕业,自己亲历了与父亲别离时的情景,就用自己的经历作为导入,由于讲述时感情投入,也带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课的效果很好,但这种方式使用过两次后,自己的讲述的热情也降低了,学生也变得冷漠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感情,因为没有经历分别,没有生活的压力,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很难进入文本的感情,更大的也许是我自己的变化,担任班主任时间太长了,整天最擅长和学生讲道理,理性的思维渐渐甚于感性的做法。在上学期开课时,我也参考了很多材料,看了很多教案,很多老师采取的都是感情铺垫的方法,我一开始设计的是人物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以朱自清的身份谈谈与父亲分别时和后来的想法,想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亲情,但试上失败了,首先,我不适应这种感性的激情的方式,自己难以进入角色,再有学生没有理性的思考,仅凭感性的解读过于肤浅,思维量太低。于是我设计用理性思维的方式切入文章的方式,直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说出我们一般从哪些角度设置文章标题,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本文的线索,感情的凝聚点,再用视频重现车站上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深情的朗读和配乐画面的结合,已经有了理性思考的铺垫,再次感受后就上得顺利多了。我认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特色,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开短处,以教学效果为目的,不迷信别人的教案,培养自信的教学态度,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