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
七(10)班 朱浅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之笑对。
屈原因放游于江潭泽畔,偶遇渔父,渔父问其因何枯槁,时屈原抱志不移,不拟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最后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笑对,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矢志不移在他自身看来没有错,是儒家洁身自好、仁义道德、忧国忧君的思想和行为典范。渔父寥寥数言却是体现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思想倾向。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把自己时刻处于标杆位置。渔父所采取的和光同尘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思想的继承。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的思想巨人。然圣人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故渔父虽是渔樵之身却是蕴含丰富思想的人,在明确双方思想立场分属不同阵营后不争、不辩,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笑对。
令人对双方当事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以辩论为表现形式、描绘不同思想内涵的《楚辞 渔父》发展到了唐宋时代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楚辞 渔父》近代注释,张志和、黄庭坚、苏轼、高适等大家不仅以“渔父”形象融入了创作,更在描写和捕捉“渔父”心态、意象时以自身代入其境,对世事悠游宽容、超然物外的同时追寻儒家的大道。
合上书页,遥想作者的心境,也许作者欣赏屈原的抱志不移、忧国忧君,也许作者倾向渔父的和光同尘、曲线爱国,也许作者自己也不置可否,选择“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屈原高洁也好,渔夫超脱也好,最终的理想还是为国为君,所不同的只是“道”。渔夫的“笑对”何尝没有劝谏的意思,甚至还透露着无奈。耐人寻味的正是那一丝无奈。
再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无论清兮、浊兮,“沧浪之水”都是主语。文中论对的表现形式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的论对于我而言只是途径。沧浪之水聊聊数语,是我对未来求学道路定位的心态。理想,对我来说太过遥远。也许我没能做到只争朝夕,也许我已经走完的一段不算完美的求学道路。明天,能和我朝夕相处的家人和同学继续走下去,边沉淀边前行,能有所积累,对我而言,就是大道。
指导教师;陈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