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意解释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传说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2.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
4. Lóng龙 姓氏。
5.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6. 佛教中八部天龙之一。
二、龙的来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三、文字演化
文字演化过程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引之康殷着《文字源流浅说》)。
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的兽首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许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条形闪
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之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
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