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阳光德育>>活动掠影>>文章内容
读《伤逝》有感
发布时间:2011-04-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 菲

 

读《伤逝》有感

                                                     九(11)班

                                                        

从小学接触鲁迅的第一篇文章《故乡》至现在,为了交差而看的《伤逝》,基本意义上可以说我看不懂。我不懂在文字下面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因为那个动乱而不安的年代所写的文章与现代、与当代的作品差别很大,总是存在某种代沟,因此,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是而远之。我今天所写的观感纯属个人之述,因为不在当时那个时代,不知道鲁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抨击与讽刺他的社会。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我想这样一位愤世嫉俗的大作家的爱情作品也会是场悲剧,却没想到竟是如此残酷的爱情。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和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同居的全过程。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复杂。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但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个独立的问题,因为他们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残余思想上,这使得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后组建的家庭由于强大的惯性迅速向传统的模式复归。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好言滔尽,温情四溢我含泪,握他手,一腿跪,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最后却被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仅仅因为涓生自以为尚未忘却了赤子的煽动。涓生是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担了。他们走在路上,涓生仍会觉得到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守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的时候已经暗地隐藏着不稳定性。并且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成了永远的童话了,导致了最后涓生把原先的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给践踏了。

子君是鲁迅笔下的悲剧形象之一,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他的悲剧化过程。当时社会战争和经济动乱,涓生在事业的沉重打击下倒下了,并且表现出了自身的软弱、自私、冷酷的阴暗面,充分暴露了传统文化的余温与新思潮的热浪孵化出的人是一个畸胎!一个家庭自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自身消耗,物资逐渐匮乏,使得婚前的浪漫与书卷气化为乌有。最终导致了子君被不堪物质与精神双重重负的涓生所抛弃。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像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像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个人决定相爱,就应该互相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也许是太过于唯心了吧,我感觉中的男女主角都是天使的化身,在他们身上不会有人类的致命弱点,这个想法也是让我比较这篇小说的原因。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人世的悲情,却在心里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童话故事中有好多结尾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也忠心的祝福他们相爱长久,可现在我有一点怀疑,他们的幸福生活不会被琐事所牵绊吗?虽然文中有说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王子与公主如果不爱了,会出现其他除生计以外的原因吗?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让我欣慰不已,难道一定要通过距离才能产生美,一年中短短一年的相聚才会让人们珍惜爱情吗?

文中涓生的悔恨与悲哀也许旁观者不太能体会,但子君的死肯定是他心中永远的创伤,而且是无法痊愈的。我曾经犯过于此不小的不值一提的错误,且耗费了很多时间去填补心里的悔恨及与之带给我精神与心灵的扭曲。在以后的每一天,我很高兴可以放下所有的顾忌,真心接受生活,去找回我遗失记忆角里可以让我坦然的勇气。没有悔恨的记忆才会让人从心底里快乐。往事亦不可追,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勇敢地走下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