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仲由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还必须走到很远很远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苦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因为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不可能了。
尽孝幷不是用无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由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在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及时要孝养,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故事二:
所谓德育,便是指思想品德方面,某些人的品德、好的品质,中华文化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行,如:自强不息、勤奋努力、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等。
我说的是这样一个拾金不昧的小故事:一位带着红领巾,衣着整齐的学生走过公园里不起眼的椅子时,发现了一个钱包,他开钱包,一张张红通通的百元大钞跳入他的眼球,但他并没没有将其占位己有,而是一脸的急慌,翻开钱包的内袋寻找有没有和钱包主人联系的东西,结果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他急了心想:钱包主人知道钱包丢了,肯定很着急。于是他想将钱包交到警察手中,又一想里面没有任何联系的方式,如果它的主人找到这里发现没有,一定更着急,所以,这位学生就傻傻地在这个公园不起眼的位置上一直等着,等着它的主人来领它,执着的他一直等到了晚上,可是还没有来,终于在他很着急的时候,一位女士直向学生坐的位置奔来寻找她的钱包,远远地就问:“这位同学,你有没有看见一个白色的钱包在这个位置上啊?”学生赶紧应上:“阿姨,这是你的钱包吗?”女士脸上的惊慌一下子转为喜悦:“是,这是我的钱包,谢谢你呀,下午我就找不到它,我找了很多地方,最后才想到公园,真不好意思啊,让你等了一下午。”“没事的阿姨,物归原主就好了,见到你这样我也很开心。”女士说:“要不这样,你都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了,我也算谢谢你给你一半的钱。”学生立刻推掉说:“阿姨,这钱我不要,如果我图你的这些钱,我也就不会等到这个时候了,拾金不昧是我们学生应该做的事。”女士欣慰的笑了,学生也笑了。
真的很好,帮助别人,他人开心,自己也开心。所以,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每个人都要很好的做到。
故事三:
一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具有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精神,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处世之道等,这一个个德育小故事,体现了‘德’这一方面,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公正无私、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嫉恶如仇、不尚空谈、宽容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这些精神,不学习。在大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有一个结尾小故事:吃过晚饭后,母亲和女儿在厨房里一起洗碗,儿子和父亲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碗盘的声音,儿子没有回头望着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父亲疑问:“你怎么知道的?”“因为她没有骂人。”这一则短故事说明了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于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故事四:
故事内容大抵如此:一对年过七旬的夫妇,在退休后,为了屋子装修问题产生歧见而大吵特吵。妻子要大事装修年代久远的老屋,而丈夫执意不肯。丈夫意兴阑珊地说:“我们以年过半百了,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多也只能住上那么区区一二十年,何苦呢?”妻子意气高昂的反驳:“正因为我们只剩下区区一二十年,我要把那屋子弄得漂漂亮亮,让每一个日子过得舒舒服服!”
这些话不期而然的让我想起了读者上的两句话:悲观者提醒我们百合花属于洋葱科,乐观者则认为洋葱属于百合科。很富有喜感的一句话,让我暗自赞叹了好久。
当你“自我践踏”地把日子看做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残残缺缺的;但是,当你“珍而重之”地把岁月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所拥有的每个日子都是金光灿灿的,圆圆满满的。
像上面那对夫妇,对于人生便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丈夫将晚年看做是残余的岁月,随便凑活着过,没有目标,没有憧憬,有的只是消极的等待——等那个永远的约会悄悄来临。然而,妻子呢,却把黄昏岁月看做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她要充分的利用,尽情的享受;可以预见的是:她的日子将是烁烁生辉的——夕阳无限好,黄昏又何妨。
故事五:
生命的启示
一个人,他有四个儿子。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学会不要太快对事情下结论。 所以,他依次给四个孩子一个问题,要他们分别去远方看一棵梨树。 大儿子在冬天前往,二儿子在春天,三儿子在夏天,小儿子则在秋天前往。
当他们都回家之后,他把他们一起叫到跟前,让他们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情景。
大儿子说,那棵树很丑,枯槁、扭曲。
二儿子说,不是这样子,这棵树被青青的嫩芽所覆盖,充满了希望。
三儿子不同意,他说树上花朵绽、充满香气,看起来十分美丽,这美景是他从来不曾见到过的。
小儿子不同意他们三人的说法。他说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下垂,充满了生气与满足。
这个人就对他四个儿子说:你们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只是看到这棵树的一个季节的风景。
他告诉儿子们不可用一个季节的风景来评判一棵树或是一个人,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实质是怎样的,还有一个人生命的欢愉、喜乐、爱,只有在经历过所有季节之后,才能衡量。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就放弃,你就会错过你生命中春天的盼望、夏天的美丽、秋天的收成。 不要让一个季节的痛苦毁掉其他季节的喜乐。 不要因为一个痛苦的季节就对人生下结论,坚守忍耐渡过这段艰难,美好的日子将在不久之后来到。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有时。对任何事对任何人,不要太快就下定论。因为,有时对事情太早下定论。之后,就可能会事与愿违,就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对人也一样,对他人太早下定论,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好朋友,亦或者受到伤害。所以才会有一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所以,我们对人或事物,都不要太早下定论,要认真思考。
故事六:
前几天我读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力的警示意义。告诉我们在相同的条件,相同的环境,相同设备下做一件事,而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简单的德育故事。
之所以叫德育故事,是因为每个故事后,都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令人寻味,他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精炼的短语来揭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中心。
地狱的人们不愿与同伴分享肉汤,只想这一个人独霸利益,最后只有被饿死,被这个“社会”所淘汰。而相反天堂的人们都乐意分享肉汤,各个身宽体胖的,连一个瘦的都没有。告诉我们要有福同享,你困年了,别人会帮助你,那如果别人也有困难了,你也应该施以援手。
截然相异的两群人,最后结果也不同。现在社会也是这样,只有团结才能进取,一但你不在合群了,只顾个人利益,那么你将会被这个集体所淘汰。将不会再有人乐意与你一同分享快乐。你会变得孤独,最终去到“地狱”。
故事七: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