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中间,总会有那么些个让老师头疼的“特困生”,说他们特困,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不能与一般的学生同步。他们不笨,但课上总有做不完的小动作,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课后作业拖拉,只要老师一不注意,他们便会发挥其调皮捣蛋之天性,严重影响班级纪律。偶尔,他们还会情窦初开……
我们班的阿杰就是这样的“特困生”。他不是常州本地人,初一才开学的时候,他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每天上完课就是趴在桌子上一个人闷闷的,这样的状况在第二个学期得到了改善,他渐渐的周围的同学关系混得熟了,便开始不安分了,上课时常要掉头讲话,而且渐渐的状况越来越糟糕,开始只是忘记带笔,后来就开始忘记带作业,再忘记带书,最后就干脆不交作业了。
一些
从他的周记里我了解到,他来自宿迁,一家三口在常州租了个屋子居住,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妈妈没有工作,就是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来到常州,他总认为同学们瞧不起他,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虽然初一的时候成绩一般,但是,他总觉得不能出众,无法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他偏激的选择了他们男生所谓的“格斗”,通过力气的较量,让别人觉得他很强。但是,他却不知道单纯的“武力”并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还可能只会让别人觉得你莽撞,粗鲁。
后来我就问他,每次靠“武力”解决问题之后是否得到别人了尊重了?他说没有一点成就感,反而内心觉得更空虚了,而且每次都要因此受到班主任的责备。他自己有时候也觉得很累了,但是别人故意来惹他,就总是忍不住要动手。我就顺着这个问题去开导他,从他所崇拜的历史人物(他的语文功底还是不错的)到身边一些可感的事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知道从来武力都无法让人心服口服,更何况如今社会治安井然,法律严明,武力不是必需的。我也趁机开导他,只有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来说话,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用他的话来说,在他心里我似乎不是老师,而是他的兄弟,兄弟的话是要听的,这是他给我的特殊的论调,我也就顺着他的论调来开导他,但是,我们都明白,他所需要的只是这样一个情境罢了。
习惯的养成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让一个孩子摒弃不好的习惯,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些时日,所以,我给他的时间是一个学期。在此期间,我密切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平时对他似放实抓,成绩和行为习惯上坚决不放松,在他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再次提升,平时我会故意示弱让他帮我为一些烦恼的问题出点子,或者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他以平和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用心去感动别人,从中找到成就感。
而且每次他的成绩一有进步,我就会把握住机会表扬他,他自己也很是自豪,我觉得,我开始有成效了。之后我也不用去催他的作业,周记更是不用担心了,因为他的周记现在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而对于一些心灵的沟通,他会选择其他的时间直接来办公室和我面谈,我在看着这孩子的变化,我在期待着他的更出色的表现。在整个这一学期里,他确实在改变,而且越做越好,语文成绩也逐渐的提高,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居然取得了82分的好成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然而一个寒假之后,到了初二第二学期,他却又出现新情况了,他“恋爱”了,这是我在连续一个星期的课堂上感觉到的,他上课开始走神,老会偷看抽屉里的一个粉色的手机挂坠,而且周记里也开始流露相关的一些语言,思想上多了层忧郁。跟班主任一交流,发现我的感觉果然是对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对“爱情”这样的问题还是很懵懂的,强压是不行的。于是我变向的请他帮我想想该如何开导我一个失恋的朋友,我知道,和一个孩子直面感情的问题,疏通了,那么问题都解决了,疏不了,那么,可能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负担,但是我还是想“铤而走险”。
我以朋友的例子,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疏导他,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他的事情,始终在旁打侧击。最终的结果让我觉得我之前的胆战心惊和顾虑都是不需要的了,他本质里还是个比较有责任感的人,他意识到喜欢则意味着责任,喜欢则意味着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最后在我的暗示下,他的粉红色手机挂坠就一直躺在我的抽屉里了,我答应他,考上高中之后还给他。至于他之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我就一直没问,我知道,有些东西,他的“兄弟”应该能懂。
宋人章良能《小重山》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本身也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为人师者,为什么不能理解、体谅、善待一下孩子那颗顽皮却也纯真的少年心呢?通过阿杰的成长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善待他们的所有的过失,善待他们那颗自尊而又脆弱的内心,我们的学生会用他们的行动和成绩告诉我们,老师的努力都不是浪费,因为,我们也曾是个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