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命传统。
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请同学们看投影片。这张投影片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
二、整体感知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正标题点明文章主题,副标题说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全文的主要内容)。
2、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3、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讨论、思考。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然后教师再点拨)
三、精读品析
教师指导语:文章主要部分为第二部分,下面我们来重点学习这部分,请大家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5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6—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1、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①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②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③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④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2、指名读第二层(4—5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按由下而上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四、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堂课中,我们阅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从总体上了解了课文的说明顺序,初步感受了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文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课文的重点,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课后学习
1、背诵碑文。
2、课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1、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2、复习本文的叙述顺序,指出本文说明中的记叙成分。
二、继续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6—10节)。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什么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教师指导语: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下面让我们精读7—10节,深入理解本文的重点。(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讨论后明确: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作用。
教师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味文中记叙作用
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1、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2、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出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绕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的巨大代价。
板书设计
1、活动顺序: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由远到近)
2、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远到近)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南→西→北(顺时针)
12 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3、能理解课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二、释题
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三、整体感知
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
四、精读赏析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讨论后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
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巍巍中山陵的地理位置、设计宗旨,以及陵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物的特点,下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陵园有何特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精读赏析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2、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
墓室:中
3、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三、感悟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了中山陵的大体布局,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到了华夏文化的魅力。了解到中山陵以它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它永恒的生命,写照了中国革命先驱
? 板书设计
一、陵的墓主入方位:孙中山 钟山南麓
二、定址钟山的原因:1.外因:山形高大 地势开阔 风景优美
2.内因:孙中山的遗愿
三、设计及修建:钟形图案 精心修建
四、介绍中山陵(文章主体)
总体介绍:1.总体特点:①南北中轴对称,三外风景区联为一体
②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2.总平面布局:①南:石牌坊 墓道
②北:陵门 墓室
依次介绍:1.南:石牌坊 墓道 守陵卫士驻所 陵门
2.北:①石阶 碑亭
②平台 石阶 祭殿
③祭堂
④墓室
13 凡尔赛宫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凡尔赛宫杰出的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了解其令人瞩目的独特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结合使用的方法;
3、揣摩文章准确而又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切实感受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和特点,感受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灿烂的明珠”的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开场白: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661年,居住在……计划……之妙(见课文第5段),这座宫殿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去参观的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
二、检查预习
1、组织学习交流有关凡尔赛宫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2、谈谈你所了解的凡尔赛宫
(可以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政治、历史、旅游等方面介绍)
三、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
下面让我们走进凡尔赛宫,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凡尔赛宫为什么会举世闻名?
明确:因为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具体原因有:一、宫殿建筑气势磅搏;二、外围环境优良;三、历史悠久;四、历史上的中心,今日的旅游胜地。
2、本文介绍凡尔赛宫是抓住它什么特征介绍的?(请从文中找关键词)
明确:明珠、艺术魅力、风格独特……显示了它“艺术价值高”的特征。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阅读,查找,勾画,批注,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并作适当点拨。)
四、方法探寻
1、凡尔赛宫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哪里?为什么?
明确:镜廊。因为它是凡尔赛宫一大名胜,而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最高艺术价值。
2、文章还重点介绍了哪些内容?为什么重点介绍它们?
明确:建筑本身,内部陈设与装璜,外部大花园等。
(教师抓住“艺术价值”这一特征来说明,无关的内容一律删去,突出重点。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3、插入一段历史轶事,有无必要?为什么?
明确: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完成。
五、语言赏析
教师语:凡尔赛宫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要归功于文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的方法,还要归功于本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下面我们再读课文,批注本文的语言。
(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完成,老师点拨,全班交流)
明确:1、说明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
2、一些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及作者感情的流露,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六、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见识上的,写作方法上的,语言能力上的……
(学生畅所欲言)
14 短文两篇
(一)黄鹤楼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关于黄鹤楼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则来学习一篇关于黄鹤楼的古文。
二、检查预习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
(江南三大名楼的名称:江西腾王阁,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补充:
滕王阁: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岳阳楼: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滕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斯文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其中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把酒临风,登楼吟咏。
黄鹤楼: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三、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的三大名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课文
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②学生互相质疑提问。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
3、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从外观和建筑的特点等方面来谈。)
四、精读评析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集体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写出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3、你觉得文章在写作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 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地理位置——命名由来——所见所感——地位价值
(二)于 园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能解释、翻译一些难句。
2、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奇、美。
一、导入新课
朗读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进到友人的园子了吗?很遗憾,他没能欣赏到满园春色,只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但是今天,我们却可以跟着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一家叫于五的富人的园子里神游一遭。
二、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张岱。
明确: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正音:葆生 艇子 芍药 槛 啾唧 窈 无憾
三、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对译课文,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同学解答疑难,老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评析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翻译,同学们已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2、通过写“磊石”的奇,体现了于园的什么特征?
3、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
4、你最喜欢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谈谈喜欢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5、作者带我们去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五、拓展迁移
教师指导语:本文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写了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写来层次井然。
请同学们学习《于园》按空间顺序写作的方法,观察一下校园中的假山池水(或校园一角),以此为据,写一篇介绍景物的小作文。
(学生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
? 板书设计:
前堂石坡: 以实奇
于园 奇在磊石 后厅大池: 以空奇
卧房槛外: 以幽阴深邃奇
园后水阁: 如深山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