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 能理解女画家去南极的动机,走近女画家;
2、 能按要求筛选材料,通过分析、概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3、 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二、 教学步骤:
1、 导入:
下面让我们先去回忆一下你的南极之旅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留意访谈提纲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准备接受访谈。)
2、 动机困难。
师:你是中国第一位踏上南极土地的女性,又是一位画家,观众们一定最想知道你是出于什么动机去南极的,在申请去南极的过程中你克服了哪些困难才得以成行的。
生:重点阅读课文第一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完成访谈第一部分内容。
交流、评价。
3、 南极印象。
师:你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南极的土地,南极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再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完成访谈提纲第二部分“南极印象”的内容。
交流、评价。
4、 三个太阳。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们对南极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在离开之前还为南极创作了一幅壁画,可是你为什么要在画上画了三个太阳呢?
生:重点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标题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三个太阳的含义。
交流、评价。
5、 南极感言。
师:作为一名女性,你硬是闯进了南极这块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你认为值得吗?请你用一段话总结你的南极之行,来结束我们的这期访谈节目。
生:准备,发言。
三、附:访谈提纲。
访 谈 提 纲
一、动机困难
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南极?你又克服了哪些困难才得以成行?
二、南极印象
我眼中的南极景:
那里
,真是一个 的世界。
我接触的南极人:
他 ;他 ;
他 ,真是一群 的人。
我最难忘的南极事:
在南极,我经历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是 (概括),
这件事让我
,所以至今难忘。
三、三个太阳
你为什么要在为南极创作的壁画上画上三个太阳呢?
四、南极感言
作为一名女性,你硬是闯进了南极这块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你认为值得吗?(请用一段话总结你的南极之行。)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三、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
四、探究练习(投影)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处理方法: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五、合作讨论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六、语言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准确、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七、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八、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3.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二、课前准备
收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资料;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畅谈飞天感受
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实况录像,注意如下画面:
1.发射场的壮观场面
2.杨利伟出征的装束
3.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的画面
二、激情朗诵,感受现场气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者廖文根撰写的通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重温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记叙过程主要由几个场面构成,还插入了什么内容?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四、了解常识,初步明确通讯特点
读完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与其它通讯、消息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采用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用鉴赏的眼光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本文从细微之处入手写大场面的写法,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板书:坚强的意志 丰富的经验 强健的体魄 爱国的情怀 从容的心理 果敢的作风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
七、体验反思
完成中国首次载人太空人物的杨利伟,在从内蒙古乘坐专机返回北京途中,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记者曾问起他在飞船上想些什么,假如你是杨利伟,你会怎样回答?(在同学们的设想表达完成之后,找来相关报导比较一下,看谁的设想最合理?)
八、布置作业
谈谈文中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并写成一篇200左右的鉴赏短文。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三、自主学习
师: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根据情况有时可省略导语、背景或结语。本文是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借助课文注释,了解新闻这种文体。
4.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思考划分依据。
5.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6.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7.导语前面的消息头起什么作用?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四、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较为 要塞 歼灭 溃退 锐不可当 荻港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思考划分依据。
明确:(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3.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一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5.导语前面的消息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消息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6.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课文主体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②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③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④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其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④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准确鲜明。)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一、特征: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二、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三、语言:准确鲜明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每
二、自主学习
师:这篇新闻全面生动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么?
4.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沧桑 噙 媒体 瞩目 嘉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
明确:(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隆重,即是盛大庄重。“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表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
(导语:第l~5段,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第6—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第26—29段,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3.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府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
明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及时鼓励,多肯定,在谈话中归纳出答案。)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课文第3—5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4自然段中转引了江泽民主席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⑨第5自然段中两个“传向”呼应上文的——一词,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指出这个“瞬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着重说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③举世瞩目。)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板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他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
(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