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花园中学语文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情感。
课前学习:
1.查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2.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童年生活单纯而美好,它是我们每个人丰富的精神宝藏。今天,让我们走进 |
聆听、做好笔记。 |
2 |
请学生介绍本文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
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 |
3 |
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为生字注音 |
听录音,正音。 |
4 |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为文章划分段落。 |
自由朗读,划分段落。 |
第二块: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整体感知:课文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文章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请你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百草园里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明确:百草园的乐趣:园中美景、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的生活:提问“怪哉”一虫的事、到屋后园中自寻乐趣、师生读书场面、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
自读、思考、概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2 |
体会感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 |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3 |
教师小结对比手法的运用。 |
听讲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学习目标:学习作者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模仿训练。
课前学习:
1、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2、细致体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能对这两种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研读“百草园”,展开活动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就自己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一讲。(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力求有感染力) |
速读课文、尝试复述。 |
2 |
组织交流。 |
倾听、评价。 |
3 |
布置任务:朗读冬天百草园的内容,并准备表演捕鸟动作。 |
朗读、体验、评价。 |
4 |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
创作、修改、朗读、评价。 |
第二块:研读“三味书屋”,展开活动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 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
默读10-24段,划出有关词语或句子。 |
2 |
组织交流。 |
倾听、评价。 |
3 |
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
小组讨论,倾听、评价。 |
4 |
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
提出不懂的问题,供同学 |
5 |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
课后学习:
学习作者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截取童年有趣的生活片断加以描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
学习目标:
1、讨论文章的主题。
2、能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
课前学习:回忆自己的童年乐趣。
课堂学习:
第一块:归纳小结,探讨主题
1 |
组织学生回顾上堂课内容,讨论文章的主题。 |
回顾、讨论 |
2 |
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
讨论,说出自己的心声。 |
3 |
谈谈自己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体验。 |
谈体会,交流学习心得。 |
第二块:我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组织学生说出你认为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说明理由。 |
交流 |
2 |
以协作小组形式交流,说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 |
小组交流,选出本组代表 |
3 |
全班交流,选出最佳 |
全班交流 |
4 |
教师小结 |
听讲 |
课后学习
以“我
《月迹》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 深入探讨课文,了解作者立意。
课前学习: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积累来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 |
学生交流,积累。 |
2 |
回忆赏月的经历。要求融叙述抒情为一体。 |
交流,学生互评。 |
3 |
《月迹》中,一群孩童是怎样寻月的呢?形成了对月亮的哪些认识呢?整体感知课文,在文中划出重要信息,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
看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尝试画表解决问题。 |
如下表格可作参考:
线索 |
地点 |
事件 |
月亮运行之迹 |
孩童情绪发展变化 |
孩童们眼里的月亮 (童心想象力发展) |
小结 |
(1-4)盼月亮 |
中堂里 |
镜中看月 |
长腿-圆-弓-消失 |
失望 |
月亮是长了腿的 |
童心升华之迹(月亮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
(5-30)寻月亮 |
院内 院外 |
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一人一月,月亮入心;哪一处水里都有,哪一个人的眼瞳里都有 |
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 |
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处处都有竟是这么多 |
|
(31-36)议月亮 |
院外 |
沙滩议月 |
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的印章 |
都觉得满足 |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
|
第二块: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
思考、回答。 |
2 |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交流。 |
3 |
文章立意丰富而深刻,试作归纳小结。 |
小组讨论。 |
4 |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
形成观点。 |
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也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和事都可以写进去。
《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初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说出三颗枸杞豆的含义。
课前学习:
为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将文章划分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前几节课上,我们踏访了百草园,与 |
聆听,激发阅读兴趣。 |
2 |
检查预习,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内容。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谈谈“我”为什么会从一个“淘气鬼”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 |
阅读,寻找答案,组内交流,讨论。 |
3 |
梳理情节,思考:概括说说“我”由一个“淘气鬼”变成一位植物学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明确:文章分为三部分①引出回忆。②三叔一生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③自己勤奋、刻苦学习的动力。 |
组内交流,讨论。 |
第二块:质疑解难,探究深意
1 |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把认为有意义的句子或难理解的句子交流。 |
小组讨论、交流。 |
2 |
各组代表发言,提出疑问,质疑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
提出疑问,质疑解答。 |
3 |
研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世界,说出三颗枸杞豆的含义。 |
思考、讨论、补充、明确。 |
课后学习:下一堂课,学习本文生动细致描写自然环境的方法和细致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生动性、形象性的方法。根据这些内容,作好预习工作。
《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生动细致描写自然环境的方法和细致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生动性、形象性的方法。
课前学习:
1、划出文中生动细致描写的词语、句子,赏析语言。
2、回忆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谈谈感悟。
课堂学习
第一块:赏析语言,品味精彩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找出本文你认为是生动细致描写的词语、句子,说说它的好处。可以是:自然环境提出疑问,质疑解答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是刻画人物方面的例子。 |
阅读文章,划出句子,交流、补充。 |
2 |
找出本文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欣赏其妙处。 |
组内协作学习、交流。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全班交流,讨论,总结以上写作手法的妙处,尝试在以后写作过程中运用。 |
4 |
学习评价:通过本文,我学到了什么? |
自我评价、交流。 |
第二块:探究体验,学会迁移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说说“自己有没有想过要抓住太阳”。 |
交流,讨论 |
2 |
组织学生谈谈对于身边如“我”这样贪玩的学生,结合本文,你会如何劝告他们? |
交流,讨论 |
3 |
组织学生回忆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谈谈感悟。 |
谈谈感悟 |
4 |
小结:完美成功的人生属于以现在为起点,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人。 |
听讲 |
课后学习:
1、寻找有关惜时的名人名言及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
2、写一次自己得到或给予别人帮助的经历,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们家的男子汉》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文章说出“男子汉”的性格特征。
2、学习按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 谈谈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形象极其表现的男子汉特征。 明确:独立、坚强、勇敢等。 |
学生畅所欲言。 |
2 |
检查预习,为生字注音,积累词语。 |
为生字注音,积累词语 |
3 |
整体感知: 在文中被作者成为男子汉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他身上有哪些性格特征?划出相关的语句。 |
阅读课文,圈点勾划,交流。 |
第二块:精读课文,了解结构。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组织学生思考文章有几个部分组成。 (开头语、主体部分、结束语) |
思考 |
2 |
文章运用了很多小标题,这些小标题与文章内容有怎样的联系,是否可以删去这些小标题? 明确:按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可以使文意表达更清楚,更集中。 |
掌握小标题在写作中的好处。 |
3 |
精读主体部分的四、五两段谈谈从他的言行上、性格特征上你认为他是一个男子汉吗? |
发表自己的观点。 |
第三块:赏析语言,品味精彩。
1 |
组织学生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语意含蓄的语言,加以点评。 |
点评语言 |
2 |
全班交流,体会语言的幽默生动。指名学生复述课文部分章节内容,要求语言风趣生动。 |
全班交流复述、 |
3 |
组织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文中对“男子汉”进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 要求:为每一种描写找出1—2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些例句的作用。 |
交流 |
第四块:迁移拓展,理解“男子汉”内涵。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拓展: 有男子汉,就有女强人,请你用细致的眼睛来发现班级的男子汉和女强人,按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写写他(她)的事迹。 |
创作、交流。 |
2 |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我心目中的“男子汉”。 |
课堂讨论 |
3 |
课堂小结 |
听讲 |
课后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亲戚家的孩子或邻居家的孩子,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柳叶儿》
学习目标:
1、从理解“苦”与“乐”来让学生感念生活。
2、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
预习课文,为生字注音,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以前的艰苦生活。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请描绘一下你所能想到的艰苦的生活。 |
互相合作,交流感受。 (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谈) |
2 |
阅读课文,说说柳叶儿是什么?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 |
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
3 |
就是这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柳叶儿,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出写柳的诗句。 |
回顾积累,再现,增强知识储备。 |
4 |
组织学生配乐朗读,并思考文章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
配乐朗读,思考文章感情基调和线索。 |
第二块:紧扣文本,整体感知
1 |
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①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②那作者在成年之后对小小的柳叶怀有怎样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谈,划出相应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抓住文本进行思考。 |
2 |
全班交流 |
全班交流,学习写法。 |
3 |
组织学生简单复述一下文中所讲的故事。 |
四人一组讲述故事,选派代表。 |
4 |
全班交流,教师启发学生体会老一辈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
各组代表全班交流。 |
第三块:品读课文,体味精彩。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在严重饥荒的岁月里,抢柳叶,吃柳叶,似乎有着无穷的趣味。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品一品其中的趣味。选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在旁做好批注,点评好在哪里,并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有感情得朗读。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评得最到位。 |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品一品,读一读。 |
2 |
播放为这篇文字配成的画面和声音,请同学们看完、听完后说说本文带给你的启示,可多角度考虑,并用一两句精彩的如格言式的话写出来,与同学共勉。 |
交流启示 |
3 |
组织学生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
全班齐读课文 |
第四块:迁移拓展,珍惜“今天的幸福”
1 |
组织学生拓展: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 |
结合自身来讲。 |
2 |
那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怎样? |
培养学生感念生活的思想感情。 |
3 |
请你用一、二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 |
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 |
课后学习:
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10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识记常用古汉语字、词、句解释。
2、能从《两小儿辩日》中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3、能学会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课前学习: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学习《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这一问题,古代就有人曾经讨论过。我们来听听孔子和两个小孩的看法。 |
聆听,激发兴趣。 |
2 |
朗读课文,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
朗读,纠正字音。 |
3 |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 |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 |
4 |
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 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思考、交流。 |
第二块:学习《黄纱巾》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
聆听,激发兴趣。 |
2 |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
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
3 |
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
交流,补充。 |
4 |
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好了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
思考、交流、领悟。 |
写作 (一)(二)
学习目标:能在写人记事性的文章中把握文章线索组织材料写作。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让学生解释“顺藤摸瓜”的含义,明确写作文就如顺藤摸瓜,要想写得条理清楚、文脉清楚,就先要把握住作文的藤——线索。 |
做适当记录。 |
2 |
同学回顾这学期学过的课文哪些文章的线索是最清楚的,分别是什么? 明确:人、人的感情、物、中心事件都可以为线索。 |
回忆、交流、总结。 |
3 |
学生写作。要求:先明确自己的文章线索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写在作文前,然后再写文章。 |
拟提纲,创作。 |
写作 (三)
学习目标:学会评价文章的方法。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教师出示文章评价的标准 |
记录相关标准。 |
2 |
学生修改文章并进行推荐。 |
推荐、阅读美文、评价。 |
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学习在说话中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或正面引导,或直话曲说,用婉转的话语打动对方。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1 |
导入:历史上宁国运用归谬推理,抓住使者的话,有力地劝告楚庄王攻打陈国。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碰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情境,我们该怎样学着劝告呢? |
聆听,激发兴趣。 |
2 |
选取身边事例,劝告化解矛盾。 小组交流选择出最棘手的一件事准备全班交流。运用知识短文中提供的劝告技巧。 |
全班交流、评价。 |
3 |
活动小结:劝告能化“干戈为玉帛”,它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将这种语言技巧很好地为我们服务吧。 |
认识劝告的重要性,平时多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