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七年级语文
2010年12月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8分)
(1)应和( ) 薄( )烟 澄( )清 迸( )发
(2)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将于
2、按要求默写。(18分)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 ,微微露出点粉色。
(2)《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3)子曰:“三人行, , , 。”
(4)学习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请用《<论语>八则》中的句子说明这个道理: , , 。
(5)我们常用《论语》中的“ , ”表达我们对八方来客的欢迎之意。
(6)《西江月》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
, 。
(7) ,便引诗情到碧霄。
(8)天街小雨润如酥, 。
(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
3、改错。(4分)
我的爸爸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他虽然没有高大的背影,也没有温柔的笑容,①但我对他的爱却很深很深。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总是忙忙碌碌的。②他晚上要研究学问,白天要上班,往往一回家就钻进书房里埋头工作。可百忙中,他总忘不了为我做点什么。因此,每次上学前,我的水壶里总会装满开水。记得一次测验,③我由于粗心大意和疏忽没取得理想的好成绩,妈妈骂了我一顿,可爸爸却说:“算了吧,既然错了,骂也无用,下回改正也不晚。”当时,妈妈的骂没让我流泪,可爸爸的话却让我流泪了。那天下午上学我出门不远,无意中回头,看见爸爸正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④爸爸看我回头挥手说:“快走吧!”我连忙加快了脚步。等我再次回望时爸爸的身影仍仁立在阳台上,只是变得模糊了。
(1)从记叙的对象看,①句画线处应改为 。
(2)②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3)③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4)④处画线句子有歧义,请在句中加上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使表意明确。改句为 。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阅读《春》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26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第①段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对春风进行了描写,试从上文中按下面要求摘录出有关语句。(9分)
从触觉方面写:
从嗅觉方面写:
从听觉方面写:
2、选文第②段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2分)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6分)
【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1)……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哪一句不恰当?( )(2分)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在雨里静默着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的风细腻温柔,给了作者别样的感受。那么,夏天、秋天、冬天的风又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试选择其中一个季节,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要写出与春风的不同之处。(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骯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母亲眼光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个家,对母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表明变化过程: → → 。(3分)
2、在下面写出3句表现“我”虚荣、无知的语句。(3分)
答:①
②
③
3、“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其中画线部分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答: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品质。(2分)
答:
(三)阅读《三峡》,回答文后题目。(2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2分)
(1)自非亭午夜分( ) (2)林寒涧肃( )
(3)属引凄异(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5)良多趣味( ) (6)沿溯阻绝(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8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4分)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4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四)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5分)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 ) ②宣王说之( )
2、翻译画线句子(2分)
3、请用一个成语为这个小故事命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