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姜莉莉)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七律 · 长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二、《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 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 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 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一.字词检测:

音:黔   皑皑       chuī   tǎn    qīn

 sì  水似银  似乎          chóng 重飞渡               zhā 扎营盘

        shì 似的                    zhòng 重兵                   zā  包扎

    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háng 行情,欺行霸市          jiě  解嘲   

       shèng 千乘之国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jiè 解送        

    奇怪                                                    xiè 跑马卖解

       jī 奇数

形:   解渴  渴求  渴望           充饥  饥饿  饥荒       皑皑      袭击

       喝水  喝彩                 肌肤  肌肉  肌体       铠甲      垄断

       千锤百炼         钢铁

       捶胸顿足         刚强

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

1.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研读诗歌

1. 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

2. 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4)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4. 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五.情感迁移

1. 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 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

六.创新训练

如果把这两首歌编制成MTV电视片,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
、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
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
、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
、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第二天 黎明以后
  
 
  
㈢理清结构层次。
 
1
、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
、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
、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
、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
、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
、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
、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
、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四、

教材分析:

    课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主要塑造了杨光和周副主席的形象,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目标:

①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②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③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文中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二、字词学习

半截(jié)  帐篷(péng  僵硬(jiāng  火燎(liǎo  焦灼(zhuó)

踉跄(liàng qiàng  挎包(kuà)  愠怒(yùn  惶惑(huò)  掀开(xiān

刀绞(jiǎo  酸涩(sè)  拽到(zhuài  蔫巴(niān  倚赖(yǐ)蒜苗(suàn

残渣(zhā)  撕掠(lüè)  飒飒(sà sà)  霎时(shà)  绽开(zhàn  抽噎(yē)

水芹菜(qín  砍野菜(kǎn  湿漉漉(lù lù)

 

三、初步感知

速读全文思考:

1、全文主要写谁?他干了些什么?

2、全文线索是草,请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的结构形式梳理概括文章层次及内容。

3、读完全文,最能打动你的部分在哪里?放声读一遍,你是被什么感动的?交流后再齐读。

4、围绕“草”作者写了哪些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明确: 1-5节战士误食毒草,杨光前往报告;6-16节杨光恳求医生,医生已有重任;17-36节周副主席尝草,提出处理意见;37-44周副主席议草,战士受到鼓舞40总节写周副主席的话带给红军战士的巨大力量,414243节分别写杨光、医生、警卫员、卫生员从周副主席的话中获得的力量。

 

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形象分析

1 两个主要人物——周副主席、战士杨光

2 找出文中描写他们的句子,研究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1)周副主席: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2节“他慢慢抚摸着……野菜?’”表现出周副主席的平易近人、关怀备至。

②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的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和句子(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作为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③接下来周副主席所下的命令进一步表现了其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3839节议“吃草”,表明了周副主席对中毒红军战士的关怀和敬佩,对全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以及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表现了周副主席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⑤结尾的神态描写,与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笑得痛快”是因为他为战士们又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而欣慰,传神地表现了周副主席心系战士安危的高尚人格和指挥若定、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袖风范,也倾注了红军战士和作者对周副主席的关切和祝愿之情。

 

2)杨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①节3“冲进、跑、走、爬、昏过去”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杨光救人心切(忘我)、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

18-20节“立时惊住”——“惶惑”(不知所措)——“不安”(内疚)——“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心理描写,形象细腻地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的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集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41节心理、动作描写表明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崇敬心情,并从周副主席的话中获得了力量。

杨光是线索人物,其所见所闻构成了文章的故事情节。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来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感受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探讨,详细分析课文

讨论13031节中的“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吐掉”“还给”和“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明确: 动作加神态,刻画出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

 

讨论2、作者安排年轻卫生员出场,主要目的是什么?

明确:引出周副主席的回答和示意,揭示周副主席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讨论3、(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学生交流、明确: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讨论4、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伟大的作用?

学生交流、明确: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讨论5、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画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画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讨论交流: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讨论6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学生交流、明确: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讨论7、什么叫题记,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交流、明确: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话或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题记”是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手法,因为它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选作“题记”的文字要么是富有哲理的话,要么是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话,要么是能引人深思或受启发的话,且这段文字都是和文章紧密相连的。本文“题记”除指出了故事发生的特定地点外,还借藏族同胞之口,道出写作意图:我们应不忘历史,牢记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创造了今天最甜最美的生活;我们更应该继承先烈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甜更美的新生活——与正文39节周副主席的话照应。“最甜”一语双关。 读了“题记”,使读者顿生敬意,会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去读完全文。

 

讨论838节“革命斗争……把草吃得好一些!”语句作用?

学生交流、明确:是周副主席在引导红军战士:要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承认困难,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

 

讨论939节“也要记住这些草”,并不是“感谢”毒草,而是因为这些草使我们明白了革命斗争需要正视困难,需要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进而战胜困难;也要有何作用?

学生交流、明确: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有两层含义,一是红军吃草维持了生命,战胜了困难,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标,一是红军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地生存和战斗,练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野菜充饥志越坚”,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后文警卫员的话是这个句段意义的扩展和延伸——红军吃草、流血,是为革命、为人民的解放,生活虽然困苦,但精神富有、高尚,因此本质上是强大的。

 

讨论1040节周副主席的声音既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周副主席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

 

讨论11、第18节中,不直接写出周恩来的名字,而用“全军都敬爱的人”这一称呼来代替有何用意?

学生交流、明确:一是引发读者去思考,激起阅读的兴趣。同时,“全军都敬爱的人”是对周恩来的至高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副主席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讨论12、作者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时,运用了哪些描写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交流、明确:动作描写有“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等;神态描写有“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非凡气质。

 

讨论13、小说结尾写道:“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你认为周副主席为什么“笑得这么痛快”?

学生交流、明确:周副主席“笑得这么痛快”是因为他听到了警卫员对小卫生员说的话,他为战士们有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而欣慰。

 

二、拓展延伸: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三、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紧扣线索“草”安排情节。误食毒草——周副主席辨识毒草、咀嚼毒草——周副主席议论“吃草”,结构紧凑、脉络分明。

4)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四、课文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毒草而中毒的险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野草,而且亲口咀嚼野草,果断做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正确对待困难的故事,突出展现了周副主席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高屋建瓴的领袖风范,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敬仰之情。

 

 

 

 

 

 

 

 

 

 

 

 

 

 

 

 

 

 

 

五、《长征》节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1、重点: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2、难点:了解影视艺术的一般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文体、作品简介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参考】(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课文节选的4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

(一)彭“惨然一笑”,“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四)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先揣摩剧本,在大脑中对情节进行形象化的构思。综合考虑演员的选择、舞台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主题: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了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一个个场景:(周团长)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再如,场景四是由沉郁到欢乐、由悲壮到喜庆的情感转折过程。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场景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又如,场景四§24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如刘少奇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其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又如彭枪杀战马的战将风度和挥泪诀别爱马的人性表现,毛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人风采,都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譬如,毛泽东从《马赛曲》中悟出的真理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也启发我们:崇高的理想、精神的力量往往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精神上应该永远不倒。[书后练习一.2]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如文章一开头便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特写镜头更是突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为后文人物活动交代了大背景,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表明他们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六、书后练习二——“猝然”中的理解。

1、彭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也并不出乎意料。

3、前曾欲杀战马(伏笔),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忍痛枪杀战马,也情理之中。

4、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地突然站起身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可理解为毛泽东当时高度的警惕感和急于弄清情况的心情。

七、拓展话英雄:

1.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你的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