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 课 记 载
教学内容 |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
共 1 课时 |
第 1 课时 |
|||||
教学目标 |
1、 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2、 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3、 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
教具仪器准备 |
投影仪、投影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名言等。 |
|||||
重点 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一波三折的结构特色,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父母的爱心并学会关爱他们。 |
|||||||
教学过程与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导入 1、日本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父恩比山高,母爱比海深。”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的。 2、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一件事。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故事,老师似乎也已置身于这种种的温暖之中,并从这温暖中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父母对你们深深的爱意! 3、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同样也是有关于父母对儿女之爱的。(板书:父母的心)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亲,如此一来,他一定很渴望得到父母之爱吧。不知在他的笔下,父母之爱又会有怎样动人的色彩。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投影片一) 过渡:这对贫穷的夫妇面对贵妇人开出的优越条件,先将长子送出,之后用次子换回长子,又用女儿换回次子,最后要回了女儿。 三、初悟父母之心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夫妇俩送孩子、换孩子、接孩子时的语 |
(预设)一桌可口的饭菜;一件暖和的大衣;天色晚了,站在门口等我回家的身影;生病时还为我烧饭;无微不至地照顾生病的我,恨不得自己得病…… (3—5名学生) 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课文讲了一对贫穷的夫妇最终拒绝了一位贵妇人开出的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出的故事。(2名学生,并评价) 爱子之心、责任心 |
|||||||
教学过程与设计 |
||
言和神态。找出这些语言和神态,从中体会父母的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出示投影片二) (适时板书) 过渡:作者如此细致、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这对夫妇三次送出孩子,最后又要回孩子的语言和神态,我们也从中初步感受到了父母的心。 四、想象描写,再悟父母之心 父母的心在矛盾冲突中显现,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每一次作出决定的过程一定非常痛苦、非常煎熬。作者把这个过程“空白”出来,留给读者尽情想象的空间。 下面,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并充分地想象那漫漫长夜和没有光彩的白天,这对夫妇是如何度过的。请你试着写出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出示投影片三) 过渡:听了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老师仿佛能看到那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并且为之感动。 五、各抒己见,理解父母之心 文中这对贫穷的夫妇如此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为什么没在一开始就拒绝贵妇人的优越条件,不送出任何一个孩子呢?或者既然已经送出了一个孩子,为何又将他们换回来,最终一个孩子都不送出? 有人说这对父母的做法是情感战胜理智的结果。你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出示投影片四) 六、总结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祝愿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有了父母深深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过上幸福的日子。同时也祝愿普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平安度春秋! |
(合理即可) 根据投影片上的提示,写自己想象的内容。 进行交流。 思考交流,理解父母的心。 |
|
作业布置 |
1、熟读本文。 2、完成《伴你学》第15课内容。 |
|
课后小结 |
板块较为清晰;设计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课堂教学的语言还没有做到精炼;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穿插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的方法比较好,可以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父母的心;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
|
附:
投影片一:
父母的心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投影片二:
二、初悟父母之心
从这对贫穷夫妇每次送孩子、换孩子、接孩子时的语言和神态中体会父母的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投影片三:
三、想象描写,再悟父母之心
合理并充分想象这对夫妇决定送出、换回、要回孩子的过程,试着描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从四个时间段中任选一个来写)
1、送出长子之前:
那位父亲走回自己的舱房,对妻子说:“孩子他妈,我想和你商量件事……”
2、用次子换回长子之前:
夫妇俩缓缓地走回了自己的舱房……
3、用女儿换回次子之前:
妻子在舱房门口焦急地等待着丈夫……
4、要回女儿之前:
孩子的妈妈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走向自己的舱房……
投影片四:
四、各抒己见,理解父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