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最后一课》节选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都是就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2.这段文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4.试着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语言是民族的一种象征。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60字左右)
《背影》节选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文中两次提到了作者自己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试揣摩一下,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3、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两个“终于”和父亲的两次“踌躇”?
4、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
前几天看了几幅图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幅画是一片鲜艳的红,上沿呈现锯齿状,不知何物。
第二幅画上立着一只双目圆睁的大公鸡,金黄色的嘴,绿色的翅膀扑闪着,那片红原来是它得冠。
第三幅画原来这只公鸡站在一堆木头上,两个小男孩趴在窗台上紧紧叮着它,做跃跃欲试状。
第四幅画显示这是一个农家的院子,院子里有五只羊、三只鸭,一只小白狗在追着鸭子满院子跑,院子的小主人即那两个小男孩,一心一意要逮住那只鸡。
第五幅画:镜头拉远,原来上述这些都是玩具做的,一个扎着马尾巴的小女孩在认真地摆弄着它们。
第六幅画:一个老人,花白的头发,在看电视。仔细看,上面所有的画面竟然是电视里的一个镜头。
第七幅画:画面显示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辆电车缓缓驶过,老人与电视居然是电车上贴的广告画。原来如此。
别急,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
第八幅画:沙漠边上的小镇,邮差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位女士。那座繁华的都市,原来是信封右上角邮票上的图案。
看完全程,忽然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原来你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已是整个世界,没想到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当你一旦超越了某种境界再来看某些事情,心里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世界是这样,颇为自得。而实际上,也许与事物的本质依然有很大差距。
我想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这境界却永远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想说的是,要进入某种境界,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倒不如从小处着手,从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认真地负责地做好它,并从中体味到快乐与精彩。就像那只大公鸡一样,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能看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一张邮票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依然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努力拼搏,它依然值得尊敬,不是吗?我们成不了张朝阳,成不了比尔·盖茨,但我们可以活好自己。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呀。
我们决策不了这一星球的转动,但我们能决策多种些花,当时间悄悄地转到了它开的季节,它便呈现自己的生命与灿烂,敢与日月争晚刹那光华。再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连种什么花也不能决策,那我们不让自己成为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吧,无论被决策在哪里开放,都不改那份美丽与优雅。
小处的优美与大处的壮阔,随缘吧。 (选自《随感》2006年第1期,有改动)
1、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2、文章开头描绘了八幅图画,请你在探究这八幅图画之间的关系后,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出第九幅图画的内容。(30字左右)
3、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从全文来看,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看到的几幅图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良心是肉做的
唐歪从银行提着一包钱出来后,直接回了家。老婆问,这么快就给民工发完工钱了?唐歪将一沓沓钞票堆在桌面说:“我舍不得,这些钱都归我该多好啊!”老婆说:“不发工钱,他们肯定会找上门来的。”唐歪像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说:“我躲起来。”“那我怎么办?”老婆急忙问。唐歪说:“你抵挡一阵。”“他们会打我的。”老婆害怕地说。“不会,我给你设计一下造型。”唐歪说。
头几天,唐歪家风平浪静。到了第五天,门铃就发疯似地响个不停。唐歪用手示意老婆沉着应战,自己一头扎进暗楼去了。
老婆战战兢兢地将门打开 ,只见门口站着二十多个民工,手中拿着“白条”,不等她说话,一个为首的民工语气坚定地对挺着个“大肚子”的她说:“我们要找唐老板讨要我们的血汗钱。”她稳了稳神轻轻地说:“他跑了!”“什么,他跑了?”民工们拥进了唐歪的家。屋内的情况让民工们傻了眼,因为屋内已是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家具。“这…… 这是怎么回事?”为首的民工小心地问。老婆一摸眼角的泪珠说:“他携款而逃,家已被有关部门查封了,还让我两天内搬出这套房子。”她样子十分可怜。民工们听到这儿,都收敛了愤怒的叫声。
屋里静得出奇,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似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忽然,那个
为首的民工首先向屋外走去,紧接着其他的民工也一个接一个地朝屋外走去。
陡地,那个为首的民工停住脚步,问唐歪的老婆:“大妹子,这城里你还有亲戚吗?
唐歪的老婆摇头。那个为首的民工又问:“家都查封了,你一个孕妇能上哪儿?”唐歪的老婆又是连连摇头。
又是一段时间的安静后,为首的民工从口袋里摸出几张小钞,接着又向其他民工要了些,然后将一把钞票往唐歪老婆手中一塞说:“我们就这么多了,拿去住个旅社吧,天寒地冻的,别冻坏了肚子里的娃儿!”唐歪老婆的手像触电般地抖个不停,她哽咽地吐出几个字:“大哥,这……这……”那个为首的民工苦笑了一下说:“别啰嗦了,我们还要去找活干,否则老婆孩子就过不好年了!”说完,他领着其他民工头也不回地走了。
民工们刚走,唐歪就从暗楼里钻了出来,他望着已成为泪人的老婆和他手中的一把零钞,
猛地,他扇了自己一耳光,抓起那包钱追出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作者朱胜喜)
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要求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
2.小说第二段唐歪对老婆说:我给你设计一下造型“,他对全过程作了哪些设计?
答:(1)
(2)
(3)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唐歪像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表明唐歪的用意是想躲起来,并坚决让老婆抵挡下去。
B.唐歪从暗楼里钻了出来“扇了自己一耳光“,这是他对自己行为感到羞愧而作的责罚。
C.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用悬念和照应的手法映衬民工的善良淳朴。
D.小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要让工人的劳动报酬得到保障,仅依靠老板良心发现还不够,还要依靠国家法律制度的管理。
4.根据下面的细节,结合文中的情节,用一段话描写唐歪老婆的心理活动。
唐歪老婆的手像触电般地抖个不停,她哽咽地吐出几个字:“大哥,这……这……”
答:她想:“
”
5.小说用“良心是肉做的”作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女教师
村里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姓陈。
村小的校舍破破的,像城里废弃的仓库,校门口的操场也是坑玩洼洼,不过蛮大的,有城里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村长说,村里只能给娃儿们围大操场,盖校舍根本就不敢想。
“想!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城里?”· 学生们睁着一双双大眼睛问。
“那要看你们的本事,不读书是出不去的。”
“那我们不出去了。”下面的学生争着说。
“为啥?”
“读书太累。”
“你们全是混蛋!”她气得把教科书往墙上砸过去。
看见老师生气,这些小学生粕全缩着小脑袋不做声了,教室内一下子变得静静的。窗外,雪花满天飞舞着,“啪啪”打在窗提上,在玻璃窗上绽开一朵朵好看的小花。
“再问你们一遍,想读书吗?”
学生们也许是受惊吓了,这时候谁也不敢吭声。
“今天我在操场上爬给你们看,你们想读书了我再来上课。”
“
学生们齐齐地拥在矮矮的走廊下,寒风中狂飞的雪花呼呼地扑向他们的小脸。
“老师,我们错了。”学生们急得哭了起来。
“老师,别这样,你的裤子磨破了。”学生们一个个跑过去想搀扶她。
“滚开,让我爬下去。”她在雪地上尖声地叫着。
“我们不滚开,我们要老师去课堂。”
“想读书吗?"
“想。”学生们哭着跪在雪地上。
“黑板上写着什么字?"
“走― 出― 大― 山― 去。”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背着
“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 … ”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操场上哈亮地响起。“都回教室去吧,老师想听你们的读书声。”
1.读完本文第三段后你有何感受?请写出来。
2.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用了“混蛋”、“砸”等词语却不会影响陈老师的美好形象,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回答关于“走出大山去”的问题。(4 分)
(1)从“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 … ”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你听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声?
(2) “走出大山去”的含义是什么?
4.结合选文,分析
5.结尾对雪景的描写富含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3 分)
古文:
读《晏子使楚》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齐之习辞者也 ( ) (2)曰,坐盗。 ( )
(3)缚者曷为者也? ( ) (4)齐人固善盗乎?( )
(5)圣人非所与熙也。( ) (6)寡人反取病焉。(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4.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
5.楚王和臣下的谋划,主要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5、课文中晏子的话非常具有艺术性,联系课文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哪里?
读《人琴俱亡》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何以都不闻消息( )
了不悲 ( ) 便索舆来奔丧 ( )
掷地 ( ) 便径入坐灵床上( )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3.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
4.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 、 。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和哭各是什么原因?
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7.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阅读课外故事《晏子使楚》,回答问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1)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2)踵:就是人的脚后跟。 (3)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4)袂:就是衣裳的袖子。
1.第二段中楚王又故意刁难,晏子是如何再次进行巧妙的反击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2.楚王为什么屡次想侮辱晏子呢?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4.本文与课文《人琴俱亡》在主题上有何异同之处?
5.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6.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哪一句可以看出?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