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中古文练习
阅读课文《马说》,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4)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5)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7)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8)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2.简答
(1)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它在全文的作用,以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4)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
(5)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6)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题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
(3)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的句子是: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陋室铭》处处紧扣哪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4.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5.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6.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阅读《活板》,回答下列问题: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②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⑦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⑧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⑩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ㄧ⑦⑧⑨⑩ B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ㄧ③④⑤⑥ㄧ⑦⑧⑨ㄧ⑩
2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程序顺序
3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字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以火熔药 B 用药物蒙盖铁板 C 按平版面 D 设置铁板 E 排列字印
4 这段文字中说明活板印刷速度快的原句是“ ”
和“ ”。
5这段文字的⑦⑧⑨句说明的是( )
A 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 “之”“也”等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 活字的存放。
D 活板对印刷中会遇到的一板内有重复的字和生僻字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6用“胶泥刻字”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7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括号内,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作用 。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作用 。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 )作用 。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作用 。
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作用 。
8. 文中多处通过运用比较来增强说明的效果,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9.本文主要突出了“活板”的什么特征?从哪些方面加以说明的?试分析。
阅读《核舟记》完成下列题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蒻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在文中找出两个能概括雕刻工艺、雕刻者水平的词语: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核舟的的特点,并说说作者介绍核舟的构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找出文中描写佛印的动词,并说说这一系列动词刻画了佛印怎样的形象。
4.文中写三个人的神情动作是为了说明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似乎与核舟关系不大,能去掉吗?说说你的理解。
6.文中第3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