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囚绿记》教学设计——吴路萍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一、赏绿品绿

展示一组典型的“绿”的图片,给学生的视觉造成一定的冲突,然后提出问题:

欣赏了这组图片之后,你感受(联想)到了什么?请用几句话说一说。

然后把图片再展示一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组织交流。

 

过渡总结:在大家的眼里,绿色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也有人说绿色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国防。每个人对绿的诠释是不一样的,爱绿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或把她化为文字,或把她绘进画中,或把自己融入到绿之中去……之前,我们给大家介绍过的一位著名的散文家、革命烈士——陆蠡先生,他就是一个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绿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囚绿记》,来感受它那份深沉的爱。

 

二、恋绿析绿

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的语句,作简要分析。

提示:1.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入手(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

      2.也可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入手。

要求:自读课文,在文中用规定的符号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视情况而定的环节:

作者因爱绿儿囚绿,对被囚之后的绿不但爱得深沉,还多了一份崇敬。

此时的绿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启迪呢?(绿的象征意义)

光明,自由,向往阳光,不屈服于黑暗,顽强的生命力,生机勃勃,坚贞,执著……

 

过渡:此时的绿,不仅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它也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它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它永远向着阳光,固执、执著,她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鼓励,它深深的感染了每一个人。

可是作者写作本文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对绿的喜爱、赞赏和崇敬之情么?

 

穿插背景,请学生来做相关的介绍。学生不介绍,教师插入,或者学生介绍完了之后,教师总结。

       1937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时期。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但是他仍然通过各种方法为抗日尽自己的一份力。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过渡:此时的常春藤,其实就是陆蠡的化身,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更是……的象征。(苦难中的中华民族)作者借对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不仅是自勉,更是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对祖国的一种祝福,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绿之升华

感动于绿的顽强、执著,作者珍重的开释了它,但他却无时不怀念着他的绿友,盼等有一日能再与它见面,如果他们在怎样的情境下再见面,他们会面生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爱国吗?

 爱国。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接下来就是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一介书生,却有侠胆忠肠,为后人刻画下了他的铮铮铁骨。一天的严刑拷打结束了,满身伤痕的陆蠡回到了铁窗内,这时他看着窗外的一抹绿色,又一次想起了那株常春藤……

 

1.要想当年的常春藤,此时他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动笔写,全班交流,学生互评

 

2.假如你是远方的常春藤,听了陆蠡的独白后,你能与此时的陆蠡来此遥远的时空对话么?

写一写,说一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