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陈涉世家》教学设计——吴路萍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吴路萍

 

《陈涉世家》

 

预习要求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有关情况;

2、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和有关《史记》的知识;                  

3、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标出疑难之处。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2.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3.学习本文成功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4 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包括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筑长城(孟姜女),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大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定了严刑酷法。秦二世继位以后,大施暴行,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地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对这次起义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补充对《史记》的介绍,司马迁,《史记》体例,影响力“无韵之离骚”。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司马迁,《史记》,做一些介绍。

二、感知文本

1.布置学生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课文,初步弄懂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全班交流,教师解疑,基本扫清阅读障碍。2.知识点的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一般讲述人物和事件或者一些经历的文体会出现)

1、阅读,生疑,释疑。

2、见附表。

3、课文讲述的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胜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陈胜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第三段:陈胜和吴广领导的伟大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三、分析课文

(一)全本朗读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就陈胜其人做了哪些交代?请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过渡:在这样的性格之下,我们揣测,陈胜的内心肯定会说:“你千万别给我机会。那陈胜有这样的机会了么?

 

(二)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二段,引导学生全段分成三层,思考: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起义的导火索,尽量用原文)

过渡:头两句点出派遣贫民戍边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交代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后两句说明在秦王朝的统治下,贫苦百姓已被逼得无路可走,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奋起反抗。然而,起义绝对不能是盲从之举,必须对当前的形势有很客观的分析。看看陈胜是怎样做到的。(第一层)陈胜、吴广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第二层)

2.(1)陈胜、吴广对自身当时的处境是怎样分析的,做了怎样的决定?

(2)陈胜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什么?(原文)体现了陈胜怎样的人物性格?

(以上第二层)

 

由此,可以看出陈胜其人的性格: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超长的智识。(智力胆识)

3.陈胜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舆论)准备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效果?反映了陈胜怎样的人物性格?

过渡: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他们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方式树立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领袖地位,造成了“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的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况,再次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三)指名男生朗读第三段(两层),思考:

1.本段开头交代了陈胜发动起义的哪三个步骤?表现了陈胜怎样的个性?

 

陈胜:卓越的组织才能,果断,有勇有谋,叛逆

 

2.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情?表明了他有怎样的远略?

 

远略(最终目的):推翻秦朝的统治。

 

1、“佣耕”交代陈胜的雇农身份,实际上也点明了他领导的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

“怅恨久之”写陈涉痛苦、失望的心理。

“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同寻常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寓意深远,充分表现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

 

 

 

直接:(会天大雨,道不同,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陈胜吴广“谋”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壮烈而有价值的。

2)“天下苦秦久已”,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愤恨积之已久,处处都积蓄着反抗的力量,从而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这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3)分析秦王朝内部矛盾以及和六国之间的外部矛盾,内部: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加重秦王朝内部斗争;外部:楚国在秦朝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和强烈的复国愿望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固已怪之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并杀两尉   将众戍卒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

宣传鼓动   指出唯一的生路是起来反抗,并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舞斗争,赢得众戍卒的赞同。

为坛而盟   庄严誓师,鼓舞士气

 

第一,“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后方;

第二,率军攻占陈县作为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第三,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四、探究质疑

1、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试找出一两例加以分析。(除了第一段,还有一些)

“天下苦秦久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文章的语文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3、文章围绕“起义”这个中心,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材料,详略有当,试结合全文对情节和人物的描写加以分析。

(引导:世家,是写人物,而不是战争过程,有所偏重,作文亦如此)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的精神,而且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写起义的直接原因,用“会天大雨……法皆斩”十六个字,揭露il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事实。

陈胜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一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等一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取典型事例来介绍陈胜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明;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主要是为了突出陈胜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

五、拓展:

出自《史记》的成语俗语举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书斋自勉联

 

焚书坑儒,鸿门宴,卧薪尝胆,招摇过市,完璧归赵,多多益善,狡兔三窟,破釜沉舟

六、作业

1、做好课堂知识点的归纳;

2、背诵课文指定部分;

3、完成随堂反馈中的相应练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