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让集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吴路萍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路萍

浅论“让集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学效率的低下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一个课堂,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是否到位。很多老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跟不上学生的思维步伐,有些青年教师则认为,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源自备课时的不充分,他们渴望改变“孤军奋战”的备课方式,迫切需要同行的帮助,想要与同行展开合作交流、共享资源,由此,集体备课应运而生。

【关键词】集备    语文   有效课堂

 

一、集备的必要性

首先,教师的集备是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占主体地位,同时新课程还倡导探究、自主、合作式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不再是过去老师教什么,他们记什么。学生的需求量增大,对我们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集备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年轻教师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应对课堂中的生成性的问题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再次,集备是“减负增效”的需要。

据笔者了解,教师们除了准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和教具,加之现在很多的教辅材料都非常粗糙,这就需要精选习题。如果每节课都如此,教师自然苦不堪言;如果依然按照旧有的模式,那苦的就是学生。因此,突出备课组的功能则非常有必要,成员们既分工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也可起到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

 

二、集备应具备的理念

1.整体理念

集备教师要有整体意识,要作系统安排,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对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的计划,都应该事先有所安排。同时,要注意各单元、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合作理念

我们让学生具备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集体合作的精神和品质。集备是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气氛,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缺乏合作的意识不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更大的提高。

3.个性理念

教师要在备课组的框架内张扬个性。语文教师的个性,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教师个体语文方面的特长。“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所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特点做相应的调整,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现创新力。

4.研究理念

集体备课没有研究,就成了教师集中起来合并教学资料。这样的备课最终走上“形式化”道路,教师最终会迷失方向。集体备课中教科研最重要的体现应该是他们的“群策”行为,即各成员将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产生思想的交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将教科研上升到新的高度。

5反思理念

教师应重视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分析来提高教学能力。波思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具体实施过程

(一)明确的外在形式作为保障,做到“三定”

一是定集体备课的周期,地点和人员;二是定集体备课流程;三是定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我们对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课从四方面入手,①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由各组主持人考核;②优秀教案评比,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③限时备课竞赛,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④课堂听课,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轨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二)整个集备过程,从确立课题,到最终的反思重构,就想循环反复的食物链,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链接点,就很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为此,我认为可以设计这样一条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链。(见下图)

 

确立课题

 

确定主讲人

个人初备(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

课后反思

二次修整

考核评估

 

 

 

 

 

 

 

 

 

 

 

 


 

1.确立课题

最好在第一次备课时,制定整个学期或者整个学年的计划,备课组成员每次集体备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2.确定主讲人

在确立课题之后,备课组成员集体讨论,确定本次集备的主备(讲)人,并对教材作初步的分析。

3. 个人初备(形成教案)

个人初备时认真钻研业务,确保做到“五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组织好教学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找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体会诊,以待在集体研讨时,发表个人的见解,排除困难,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4.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主备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向组内辅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学情的了解、重难点的把握、目标的达成、教学程序的安排、设计中的困惑及教学的效果和信息的链接等方面作系统地、较为全面地分析和阐述。备课组的其他成员,针对以上的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5.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1]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集体备课绝不是思维抄袭,它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修改与反思,在个性修改中我们倡导注重创新、注重实用、注重个性。

6.教学实践

在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之后,备课组成员要积极地听评课。教师相互评价时,尽量多做纵向比较,找出执教者本次教学比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对其欠佳之处予以指点,让执教者学习到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评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

7.课后反思  

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波斯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应及时进行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情况、非预设的随堂发生的事件,及时对教学状况和教学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思考改进的方法或产生的灵感。随时与备课组教师或其他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

8.二次修改

教案实施后,每位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感等记录下来,以便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9.考核评估

最后,考核小组针对本次一个循环的集备加以考核,对突出之处加以肯定,不足之处继续修正,为之后的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新课标不仅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集体备课不仅给老师们提供了讨论交流学习的环境,也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争辩的氛围,促使老师不断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鹏.从“集体备课”管窥“教学软资源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2

[2]陈留庚.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管理,2008,(05

[3]张立英.中学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5,(09

[4]陈海琴.瞿梅福.集体备课四度调整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5]江瑾琦 瞿梅福.集体备课:专业引领的四个层面[J].教育发展研,2006(4)



[1]
刘恩樵.教育万花筒莫让“集体备课”成镣铐[N].中国教育报,2003-3-25(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