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王亮亮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海燕 2课时)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课前学习: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向我们展示的生命之美——在阳光明媚的花园,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

二、初读课文:用一段话概括海燕所展示的生命之美。(仿写)

三、再读课文: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理清课文结构;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

问题设计:海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海上风起云涌的景象对表现海燕有什么作用?文中除了海燕还写了哪些海鸟,他们的表现和海燕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四、三读课文: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结合背景资料)

参考答案:(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五、品读课文: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还只是一只普通的海燕吗?(不,它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这篇散文诗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象征就是托义于物。请从海燕、风、云、雷、电、波涛、暴风雨、太阳、海鸥、海鸭、企鹅等事物中选择一两种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二、白杨礼赞(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第一教时

一、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二、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和_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__,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三、石榴(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思考: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文章第二段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杨柳树相比,通过比较,充分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第三段,描写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把它誉为“夏季的心脏”。首句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离”以色彩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是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这用“奇迹”一词来称誉一点也不过分。第五段形象描绘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红玛瑙的花瓶儿”,承前一段而来,“希腊式的安普刺”是它的中期阶段,“中国式的金罍”是它的后期阶段,果实进一步成长,就在表皮上出现各种斑驳的花纹,于是有了“各种锈形”。这种种比喻,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一段妙幻的演艺”。第六段,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四、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又如“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又如,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第二段,描写石榴的枝于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迁移训练

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浪花、信鸽、松柏、螺丝钉: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写出的话短小而富有寓意,答案不求统一。

六、小结

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七、板书

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2)

描写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3段)

描写石榴花的特征:  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4段)

(第35段)   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段)

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6)

四、马说(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二、解题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划分节奏

().注意语气语调

五、学生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六、作业

().翻译全文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及翻译

 .合作讨论:

().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写出几个含有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写出几句含有字的的诗句

.教学小结

()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紫藤萝瀑布(2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揣摩优美的语言,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亲历其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领悟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有一位诗人说,看见了花,就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今天我们就在紫藤萝的旋律和图片中,一起走进这紫色的梦幻。(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望着开得如此灿烂辉煌的紫藤萝,听着歌手对它深情咏唱,你心中一定涌起许多起伏的波澜……请发挥想象,尽情尽意畅谈一番。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认识她在我们面前展现的紫色的、绚丽多彩的紫藤萝。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试用宗璞的语言再来描述一下你刚才看到的紫藤萝图片。

三、感悟体验:文章中,作者对紫藤萝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找出你认为描写紫藤萝最美的画面,读一读,说说它美在哪里。面对花开如瀑的紫藤萝,宗璞被深深感动。她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至此,“我”对人生有了什么感悟?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四、诵读欣赏: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我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感想,一定对文章有更深层的感受。请续写:有人说,《紫藤萝瀑布》是一首诗,壮美与优美的意象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也有人说,《紫藤萝瀑布》是一首歌,宁静和喜悦的情感中回旋着深沉的旋律;你说《紫藤萝瀑布》是……

六、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2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联想的基本要领;培养联想能力;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重点:

什么是联想;怎样联想。

教学难点:

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展开恰当的联想。

教学进程:

一、学生自读知识短文,划出重点内容。

二、交流、明确重点内容:

1、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2、写作中运用联想能丰富写作内容。

3、许多触景生情的作品都是由联想产生的。

4、培养联想能力,要向生活和书本学习。

三、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咏物抒怀。(可先打草稿,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同学与教师一同评点)

四、出示幻灯片《感受泥土》,共同学习评点。

五、围绕“泥土”进行思考和联想,写一篇大作文。(要求见课本)

七、《鸟》专题(1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 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 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 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5、 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写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课前预习 :

自读《专题   鸟》相关的诗文;收集并整理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歌曲等;回忆并准备讲述你知道的与相关的故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观鸟。

1、说说观鸟之美的感受。

2、展示并介绍收集的有关鸟的图片、观鸟所作绘画作品等。(由学生自由上台介绍、展示。)3、演唱有关的歌曲。(可小组合作完成)

二、 咏鸟。

1、咏诗《闻雁》、《迎燕》(男、女生分别朗诵),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自由发言)

2、朗诵收集的咏鸟诗。

3、汇总收集的有关鸟的成语、谚语等(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三、 议鸟

1、你知道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你认为现在的生存环境怎样?

3、你认为在爱鸟护鸟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小结:(教师完成)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鸟、咏鸟、议鸟几个环节学习活动,欣赏到了鸟的美丽、体会到了鸟蕴涵的情感、领略到了鸟文化的内涵,关注鸟的命运。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关注化做爱鸟、护鸟的行动。

四、写鸟:

1、拟一句爱鸟、护鸟的宣传语。  

2、写鸟(文体不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