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王亮亮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常州市花园中学     王亮亮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能说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科学原理。

2、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初步掌握事理说明文的一般写作特色。

2、学习课文后,能用科学的精神和事理说明的方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           整体感知:首先,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有一种编书的手

法叫做“引读”。就是从文章里面摘出一句话,放在文章标题上面。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有趣,想要读下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文章中找一句话放在课文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设问启人深思、引人入胜。   文章结构:由浅入深)

三、           局部探究:①本文题目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现象?

请加以概括。②对此,古人和现代人分别是如何看待的呢?③为了更好地描述沙漠现象,说明科学知识,作者很讲究谴词造句。请你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由现象到本质;语言准确、生动。

四、   拓展延伸:原来只要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说,沙漠并不可怕,正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仿照课文介绍沙漠奇怪现象的方法,写一个说明文片断介绍月牙泉。(要求 1、选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2、字数150字左右3、语言准确、生动。)

(资料链接: 1、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目前水位10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2、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学生练笔后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实在的,这并不是我擅长的文体。拿到这篇文章,我首先做的,就是不断地读它。努力让自己喜欢它。接着,订教学目标。这不难。然后,是重头戏——设计属于我的教学过程。很难!第一个教案,板块很清晰,可没新意,枪毙!第二个,有新意,可惜不连贯,枪毙!第三个,注重文本,可问题过于琐碎,枪毙!……到最后,教案终于在开课当天的凌震两点成型。我说这些并不是要标榜自己开课的辛苦。其实开课的那几天,组里的老师都很辛苦。我想说的是,不管成功与否,我们都努力了,不后悔!

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教案,这堂课,那还是有缺憾,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的。最大的败笔,就是第一块。本来想着,这是本堂课的亮点和新意,不曾想。竟成了最大的败笔,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主要是因为我开课经验不足。面对这一改再改的教案,上课一紧张,竟然忘了自己早晨刚做的改动,以致没有过渡,就直接进入了下一板块。其实,我一讲完就意识到了,可当时是真不知道怎么去弥补这一重大疏失,只能就此放过了。

其次就在于我对时间的控制上,还是不够精准。本来以为时间会嫌多,所以前面讲得很慢,最后我的课堂节奏就变得前松后紧了。终至最后的课堂作文学生来不及写,更来不及评价,训练没有充分到位。

最后是我的教学语言。上完课,开始我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这堂课对学生评价还到位的,比以前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下午听完朝阳那位男老师的课,与自己的一对比,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还真挺啰嗦的,要改进的地方不是一点点。

有比较,就会有进步!我们还是有潜力可以做得更好的。别的不说,下次我还想上这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有自信,一定上得比这次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