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第二单元——曹丽丽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六、枣核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2.学习课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及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一颗小小的枣核凝聚了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情,课文结构精巧以小见大,用枣核设置了悬念,并以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发了这种感情。根据本文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课堂设计的流程分五步来实施:第一步预习检查积累运用,侧重于对学生生字词的检验积累词汇为写作服务。第二步泛读课文理清线索,这是学生统领全文的关键,有助于理解课文巧妙的构思。第三步选读课文体悟情感,这是归纳文章主题的环节,从大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第四步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这是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这是学习时的一个重点。最后一步课外作业拓展延伸,则是对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的横向拓展,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

2.学习课文精巧的语言及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步骤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萧乾的《枣核》,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吧!

 

2.预习检查积累运用

投影出示课文中典型的生字词:

蹊跷(qī qiāo  殷切(yīn 匀称(chèn

山坳(ào    玛瑙(nǎo     嫣红(yān

(掐)指一算    故弄(玄)虚   风(烛)残年           

 

[学生当堂完成老师作正误的评价后,全班集体朗读这些词语两遍。]

 

3.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通读全文想想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全文围绕”枣核”的思路又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课文的线索是枣核,围绕枣核设置悬念,到加深悬念再到后文揭开悬念,最后一段揭示中心并深化主题。从全文看枣核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是凝聚着浓浓乡情的感情线索。

 

[学生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后进行提问,注重对学生从课文整体上的引导,最后由老师作出归纳并投影出示。]

 

4.选读课文体悟情感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710自然段前投影出示理解课文的问题:

作者把朋友的思乡之情写得十分具体,试在课文中分别找出通过谈话写出朋友思乡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体行动方式的句子?

 

【提示】:

1思乡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2思乡行动方式的词句: 栽垂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

 

枣核看似细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本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研读,从具体的行动方式上体会海外友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学生理解后投影出示一幅中国化了的情景,帮助学生更深更形象的了解游子浓郁的乡情。]

 

5.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A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

B 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他突然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提示】:A”托”用动作写出珍惜的态度,”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把贵重程度具体化了。B”劈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形象的表达出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这个环节是体现课文语言学习的重点,选择以上两个典型的例子主要目的是以点带面,由此扩展开去自己去品味逐步学会鉴赏的能力。]

 

6.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收集两句表达”思乡”的古诗句。

 

2推荐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作业1主要是让学生积累曾学过的或者课外的古诗句,进一步领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作业2则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附于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7.附录:板书设计

             索→枣核(设置悬念)   既是叙事线索

 

     枣核    见→枣核(加深悬念)   又是凝聚乡情

 

             说→枣核(揭开悬念)   的感情线索

 

             议→枣核(深化主题)

 

 

 

 

 

 

 

七、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1870 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介绍小说三要素:在小说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特定场所,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的总和,犹如鱼不能离开水而生存一样,人物也不能离开环境而存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节被称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即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来完成的。例如小弗朗士由调皮淘气到开始懂事这一性格变化是通过“最后一课”的情节发展展示出来的,所以离开了情节,人物性格也就难以展示。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是小说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者,小说创作的成败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生字词:捂(wǔ) (jiè) (dèng) (hǎo) (sǒu) (xī) (chà) (chéng)

(zhuàn) (yào) (shi) (téng) (qí) (dǎo) (gěng) (xié)

(ào) (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二、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3、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里看出来?

 

4、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心理      

                               

 

第二课时

 一、分析韩麦尔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 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4)总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任命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5)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二、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问题探究: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心中就会燃起永不熄灭的收复祖国失地的斗争火焰,就会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8、《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八、 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10月,我过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钱学森于191112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43年,他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导弹的先驱。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钱学森的个人简历和归国的坎坷。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语句,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4、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

5、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6、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同位或四人一组)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时间顺序来写。表明时间的词语有:1911年、1943年、1947年、1949年、1950年……

 

2、用自己的语言把钱学森的主要经历将给同学听。(可与同位讲,也可       小组内讲,并让听的同学简评讲述的情况。)

 

明确:复述不是背诵,如果能突破课本上的知识,把自己另外知道的假如则更好。

 

3、钱学森归国遇到哪些险阻?最后怎样归国?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

明确:

险阻有三:(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最后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此事,才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这件事既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也表现了祖国对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有力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4、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明确:钱学森为回国进行的斗争详写。

选材特点有详有略,选材精当。其中的精彩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研读赏析。

第五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个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是什么?

2)“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这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什么样的感情?

3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出的这种感情吗?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3)两个“不止一次”都突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念。第一个侧重于钱学森对现有情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桑梓的眷恋之情。

 

词语: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

 

 

 

 

 

九、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 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十、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

1. 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 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明确本课时内容。(板书课题:《晏 子使楚》

 

2、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

 

1、领读课文。(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投影显示)

 

1)楚王闻之

2)齐之习辞者也

 

3)吾欲辱之

4)婴闻之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王曰,何坐

2)吏二缚一人诣王

3)圣人非所与熙也

4)寡人反取病焉

 

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

1.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2.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3.(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还有别的意见吗?(看学生的反应)肯定学生的回答,着重对学生提出要培养自己维护祖国尊严的聪明才智。

 

四、课文读背

1.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告诉学生背诵课文需要以讲述作基础,但更严格,精确到字词。

 

4.试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