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曹丽丽
发布时间:2011-03-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文学的特征、文学的作用和文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学的特征、作用、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教学1-4节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分工合作,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初步理解情况

 

二、教学1-2

1、激发学生对文学了解和探索的愿望

(面对初一新生)当每一位同学站在新学校大门口时,你会有哪些感觉(欣喜、快乐、徘徊、仰慕、兴奋、无动于衷……)不同的感觉反映对事物不同的态度,观望、摩拳擦掌想大干一番,徘徊不前,哪些是可取的?(学生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强调:想要领略新学校美好风光,享受到新学校里的无穷乐趣,关键取决于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

同样现在有扇门非常重要的门向大家开着,这就是作家赵丽宏给大家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引领大家徜徉文学这块神奇快乐的园地。同学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呢?(启发学生思考)

 

2、出示作家赵丽宏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

 

3、学生朗读1-4节第一层次,讨论概括文学的特征及对它们的理解

1)生动形象(2)反映时代生活

(提示:结合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教师出示相关的文学资料来配合讲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作品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

教师补充:从上古文学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先秦文学《尚书》中武王伐纣、《左传》中齐鲁长勺之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之而竭)、《战国策》中苏秦连横合纵、朝秦暮楚,《离骚》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映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历史长河滔滔不息。魏晋司马氏与曹魏斗争激烈化,政治极其黑暗,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无法施展抱负,自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只能转而采取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但他们内心之痛苦在阮籍《咏怀诗》得以表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未尾两句诗人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孤独寂寞忧思,也是那个时代的心声。一部《水浒传》是一部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到失败的经过,起义失败的原因,看到了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目睹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感受了北宋末年市民阶层的社会理想等等。

 

4、朗读、背诵第4节第一层,加强对文学特征的感受。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学的作用及魅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4节第二层次

1、学生朗读,小组讨论:文学的作用?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文学的作用的?

两层次,前者“了解”是浅层次的,后者是深层次,作者特别强调文学对人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作用。

 

2、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例如科幻片中掌握能毁灭地球、毁灭人类的高科技武器的狂人,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缺乏情感,缺乏修养。

 

二、教学5-11节,理解文学的魅力,说明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1、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段朗读,并概括其内容,其他同学参与评比优劣。

6节,增长见识

7节,展现人生、丰富情感、明白事理

8节,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迪想象

9节,真实真诚,引起读者共鸣

10节,提高自身修养

10节,具有纯洁性,教育大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举例席绢、韩寒的写作观)

 

2、第7节说“你把生活的惟幕……喜剧和悲剧”,你能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

 

3、作者将文学称为“你”,与文学对话,采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什么?

 

三、集体朗读5-11节,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四、交流:第6-8节各指哪一类文学作品。

 

五、布置作业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体会文学的作用,文学的魅力。

 

 

 

 

《繁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半明半昧     静寂     霎眼    星群密布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 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学生:(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感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      ——>   

14句)     58句)     910句)

 

4 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2)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业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冰心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

二、从《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三、学习冰心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

四、朗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成功的花》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嫩绿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一朵明艳的花儿摆在你面前时,你很羡慕它的明艳吗?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

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作评价,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作者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著名的诗集有《繁星》《春水》,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二、诗歌简要评析:

(一)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成功的花》;读准字音(惊羡xiàn)。

 

(二)简析。

1、这首诗主要写“成功的花”来之不易。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①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明艳”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②第二句结尾,作者用了一个叹号,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的慨叹,表露对这种现象不敢苟同的鲜明态度。

③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

3、后三句,作者先用“然而”一传,追溯成功的历程。集体朗读后三句。

原来,“成功的花”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艰苦的,浸透着辛酸乃至痛苦的无数泪水;牺牲更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汩汩鲜血。

强调: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

4、讨论:

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①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的吗?

②这个人生的哲理是用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诗人用“花”的“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诗中没有空洞乏味的说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三)学生反复朗读《嫩绿的芽儿》。

1、提问: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生活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

学生齐读:“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

这是诗人运用拟人的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借“芽儿”“花儿”“果儿”的口对青年说的。

2、作者抓住芽、花、果的色彩特征,用“嫩绿”“淡白”“深红”三个词形象地进行描绘。

“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含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3、这三节诗之间按内容来看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思考:“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讨论)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

4、学生自主探究: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结: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四)齐读一、二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一、鼓励青年人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二、“描写”“着笔”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导言:

《青年人》这首选自《春水》。诗集取名“春水”意味着它的青春性特色,是写给青年人读的诗。

全诗鼓励青年人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二、诗歌简要评析:

(一)学生反复朗读诗歌。

 

(二)提问:“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是谁来“描写”?“描写”什么?为什么要“珍重的”描写?

原来,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人,诗人把自己以及所有青年人的生命史当做一部未完成的书稿,当做不断被书写的历史

于是“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既然青年人的生命史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是一部连续描写的书稿,那么,时间便成了这本书稿的翻动人,它将你的书页一页页地翻过去,你的生命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度过,你要是不着笔抓紧书写,便会留下许多空白的页码,这等于虚度了年华,浪费了生命。叹号,充分表达了劝勉、告诫青年人应珍惜青春、惜时如金地创业而切莫虚度年华的郑重之情。

 

(三)分析“描写”“着笔”的比喻义。

描写: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中比喻在人生的青春岁月,好好地学习、锻炼、贡献。

着笔:用笔、下笔。比喻投身事业,参加战斗。

强调:前面的句子如果使用了某一个比喻,后面一句就要就着这个比喻往下说,这样语言才优美顺畅。

练习:试说一段话,前面打一个比方,后面再就这个比方往下说。

 

(四)齐声朗读《青年人》。

请学生们谈一谈:你将如何“珍重的”来“描写”你的生命史?

三、学生齐声诵读三首诗,来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诗人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想和回忆,短小精悍,不追求韵律,在随意的挥写里蕴藏着朴素的哲理。

让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泰戈尔的《园丁集》及冰心的《春水》与《繁星》诗集。

 

四、练习:

选择一首诗,根据它的意思创作一幅画,并把这首诗写在这幅画上,然后互相交流。

朗读并默写这三首诗。

 

 

 

 

《安恩和奶牛》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 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1、正音

腼腆miǎn tǎn  zèng      干瘪biě

踌躇chóu chú  锱铢zīzhū   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内容 1-2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识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第1节内容,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2、再识安恩

a、进一步读文,划出课文中描绘四个买牛人和安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买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动,谈谈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b、市集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安恩的这头奶牛?这是怎样的一头牛?()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六、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七、作业

结合本篇小说,对安恩以前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

再识: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

2、理解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 《郑人买履》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印象最深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从而归纳寓言特征(投影展示)。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的道理,进行劝喻或讽刺。今天我们和寓言老友相约,来破译古人言谈举止的密码,从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想想真是令人神往。在登堂入室前,我们先来净手拂面,做好准备工作。

 

二、检查预习卡片:

1   文学常识

作者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从荀子,著有《韩非子》其书,这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代表作品有《孤愤》、《五蠹》等。

 

2   生字词拼写

宁信度       欲买履者       自度其足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指导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1、熟读课文,分清停顿。

 

2、把握重点实虚词,根据语境联想拆解。

 

3、熟悉文言特有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倒装句式等。

 

4、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增删,表达完整。

 

五、朗读,讲究变化:

自由朗读,四人小组三人配对,一人评价,轮番演读,找出最佳组合,思考朗读过程中的注意要点,再以小组为单位毛遂自荐,演示范读,再齐读。

 

点拨:不读破句,读出语气、语速的变化。尤其是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

 

六、疏通文义:

四人小组结合书下注解和古汉语常用字典,合作翻译,划出理解含糊、有疑难的词句,课堂质疑,共同解决。

 

七、检查所学,及时巩固:

1     重点实虚词解释:

2     一词多义:之、而、度

3     通假字:坐、反

4     倒装句并翻译:郑人有欲买履者、何不试之以足、无自信也

 

八、分析课文:

1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反复朗读。那前面又谈了什么?

 

2   你如何看待郑人的举动?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九、背诵全文:

 

十一、作业:

1   默写全文并翻译。

2   展开合理想象,扩写该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刻舟求剑》

一、  导入新课:

从《吕氏春秋》简介及其特点“讽刺别人”导入“这次想讽刺的是什么人?”

 

二、检查本课生字词拼写

 

三、自由朗读该课,分清句读,再比读,评出优胜者

 

四、结合书下注解、工具书和已学文言翻译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翻译,在含糊的地方作上记号。

 

五、课堂质疑,弄清释义和翻译。

 

六、现场请学生翻译,其他同学纠正。

 

七、检查本课重点实虚词解释和翻译。

 

八、分析课文:

1 故事主体在哪里?概述主要内容。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人物什么形象?

 

2  这种方法能找到剑吗?为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这是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3 文章有何寓意?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九、和《郑人买履》比较阅读:

 

1   一词多义:之、其、而、

2   相同点:A、寓意所处位置及寓意的关联。

            B、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十、背诵该文。

 

十一、作业:

1   究竟有何方法能找到剑?

2   默写全文并翻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