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二单元集备教案——主备人张佩芝
发布时间:2011-03-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教学目的]

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四、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是写心情的,很急。

3、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要是有把握,就会高兴了。“占卜”这个词,写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告诉我们,虽然丰收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

4、到米行一占卜,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

明确:“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大家都呆了”。“刚才出力摇船……松懈下来了”。“哪里知道……兆头”。

5、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米行先生的什么话使他们希望破灭了?

6、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对话读一读,注意体会旧毡帽朋友说话,先是什么语气,后来转成什么语气。

明确:先是“愤激”,后是“哀求”,愤激下说不卖了,到别处去卖,但是行不通。于是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

7、这个“哀求”,反映了旧毡帽朋友无可奈何的痛苦的心情。但哀求的结果如何呢?“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是谁注定了旧毡帽朋友的不幸命运呢?在这段对话中,写了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种种原因,大家划出记号,准备讲一讲。

8、提问:文章写景“一阵阵的嚷嚷……一叠钞票”。这段写景烘托出旧毡帽朋友的什么心情?

懊丧。在付钱时还要对旧毡帽朋友再刮一遍,可见他们的命运是多少悲惨!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全文的故事梗概,并重点学习了粜米部分,了解了旧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六、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二、学习“会饮”部分。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明确: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愤怒,反抗。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明确: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授后小记:

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和欣赏。

1、突出重点。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作为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对人物群像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分析感悟。

2、读出故事背后的寓意,这是对社会对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感受。

 

   《故乡》教案

    教学目的
    1.
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
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
    1.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
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
    1.
把握小说的主题。

    2.
分析闰土、杨二嫂、三个形象的内涵。

    3.
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12,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

   
(一)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
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回故乡。

第二部分(6---77)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77---88)写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
简要分析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请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
    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形像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
    A.
闰土
:
   
少年闰土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勇敢伶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煎熬。(具体的分析放在第二课时
)
    B.
杨二嫂。

   
以前的杨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揽生意。现在的杨二嫂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自私势利、刻薄放肆
……
    C
、故乡的其他人
:
   
故乡的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来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东西上,那一扫而空的不仅仅是屋里的东西,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土亲情的淡漠让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业布置
:
    1.
完成图表题(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对比图
)
    2.
思考:造成故乡的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
通过分析对比手法引导
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通过检查、讲解作业完成图表分析。

   
图一:闰土的变化

    项目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肖像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图二:杨二嫂的变化
   
项目         以前的杨二嫂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

   
语言

   
动作

   
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

    A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①外貌:少年闰土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惘。

   
②动作、神态
:
   
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欢喜——凄凉——恭敬、断断续续;迟钝麻木,痛苦难言。

   
③对的态度
:
   
少年闰土: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

   
分析词语:欢喜、凄凉、老爷、厚障壁、高墙。

    ④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B
、杨二嫂

   
①人物:放肆、泼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乡城镇小市民在生活重压下的可鄙变化;同时,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诬陷,以此作为拿狗气杀的借口)

    C
、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略)

    D、人物关系的对比
   
①现代的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过去时的和闰土则是一对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而现在时的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无话

 ②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略)
      
作业布置
:
    1.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在对比中分析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

    2.
分析篇末议论,引导
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

   
二、检查预习、思考
:
    (
)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
、记忆中的故乡

    B
、现实中的故乡

    C
、憧憬中的故乡

   
解读引导
: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旧时代中国的反动统治造成的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趋困苦的悲惨现实。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
)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
   
引导: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引导:“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

    最后一句议论的理解:有了希望,却不为之去努力、奋斗、拼搏,希望必然会落空,也就无所谓”;即使实现希望很渺茫,茫远”,困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会实现,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就一定能够走出希望之路来。
   
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完成《补充习题》p19页练习三、四、五题。

   
板书     

 故乡
   少年闰土:活泼可爱、伶俐勇敢
   
中年闰土:迟钝麻木、深受毒害

   故乡现状:凋敝、人们的生活日益困苦

强烈渴望:后辈有美好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
、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节课主要依据文本,深入探讨作者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着重分析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探究小说主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
、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概括小说的大体内容:全家人日夜盼望于勒叔叔回来,因为他在外面发了财。于是二姐的婚事也有了进展,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行。在船上我们看到的于勒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菲利普夫妇暗骂于勒,为了躲避这个瘟神,他们最后竟改乘圣玛洛船,离开了哲尔赛岛。
2
、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于勒等)
3
、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的?
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全家唯一的希望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   这个贼、这个流氓
三、合作探讨、深入分析:
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的词句,读一读,并分析表现了他(她)当时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明确任务,小组合作学习
1)第一二小组主要探究赶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2)第三四小组主要探究盼、赞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3)第五六小组主要探究遇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4)第七八小组主要探究躲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
(二)、分别汇报  
示例:(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心理:恐惧          性格:自私自利
2)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心理:希望        性格:唯利是图 -

总结:这真是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3)、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心理:仅是吃牡蛎,父亲却表现得一本正经,装腔作势,体现了他讲究排场、摆阔气的心理特征。   性格:虚荣。 
4)、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心理:既怕花钱,又爱面子,所以不直接说,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     性格:唯钱是命,虚荣。
 
5)、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是我的弟弟呀。……
心理:紧张不安,因为他害怕、怀疑年老水手是于勒,害怕自己多年的希望破灭,害怕不能过体面的生活。
6)怕、吞吞吐吐、哆嗦、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心理:担心紧张,害怕,担心希望灰飞烟灭   性格:冷酷 
总结:如果我们把刚才那句话当做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给它对出下联。(示例:一朝相见,咫尺天涯,骨肉恰似陌生人。)再给它加上横批。(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自私自利)
四、主题理解: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篇小说中变的是什么?(钱、情)不变的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性格本质)。那么,在当时社会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妇这样呢?
揭示主题: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五、拓展练习: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写完后展示)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钱?        情 ?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
、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
、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1
、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

2
、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二、用幻灯片上课

三、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快速阅读,理清线索。教者可以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剖析。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然后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以第8段和第10段为例理解作者为何写出风雨中景物的变化。再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努力体验祥子的痛苦心情。

写作指导这个方面,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烈日和暴雨目的是什么?祥子的痛苦只是自然环境、天气恶劣造成的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