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教案
花园中学 华瑛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2、能找出文中出现的古老物象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分析并说出文中作者通过写阳关想要探求的中国文化的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4、结合所学过的古诗文,模仿本文笔法,尝试探究写作。
教学过程:
导入:放《阳关三叠》古曲,问学生喜欢去阳关旅游吗?引入本文的学习。
一、结合预习,自由朗读课文2—4节,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寻访阳关?
“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亲人的查访。”
二、了解作者的人生观
出示两段材料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材料二:作者简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余秋雨
“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思考回答:阅读《阳关雪》第一节,请以余秋雨的身份说明:我更喜欢哪个简介?为什么?
三、余秋雨曾说:“我是真心实意地在游山玩水,又情不自禁地感悟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蕴涵。”
请仔细阅读课文5—20回答:
我见到了 (景色)
我感到 (心情),因为我从中感
悟到 (文化蕴涵)。
四、余秋雨寻访阳关的步履是艰辛的,心情是苦涩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
参考答案:“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以道德与良知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道出许多人没有想过或智者不敢言说的思想真言。”
五、请从《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50篇》中,找一首你喜欢的作品,通过你对诗人及诗作的理解,写下你所感悟到的文化灵魂或人生秘谛。
提示:读文章14、16小节,模仿写作。
教学反思:
选择这篇文章教学让我体会到“因为无知而大胆”这句话的意义。因为处于一种对余秋雨散文的偏爱而选取的这篇文章,对于初三学生想用一节课的教学来理解文中深厚的文化蕴含,无疑是自讨苦吃。因为当我走进文本,才发现自己的浅薄与无奈,学生们普遍对这篇文章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堂成了几个理解力强的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对话过程,其他学生努力想理解,想参与进来,却由于课文过于长,来不及消化,只能不停地跟着他人从文中找答案。但我觉得有几个设计的亮点对学生还是有帮助的,如:对余秋雨的简介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中阳关所代表了一种文化的蕴含,在学生提到“雪”这个景色时,我及时插入了对雪的描写的寻找及分析,对文章的主旨基本让学生有了初步理解。但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写作环节未能展开,课堂容量太大。总之,这是一堂值得尝试的课,因为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知道得更多思考得更深才能让他们真正知道学习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