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教案
花园中学 华瑛
教学目标:
1、了解意境和意象的概念
2、尝试自主阅读批注诗歌
3、对比评论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学过的现代诗歌(如《再别康桥》《天上的街市》入手,引入本文学习。
一、 作者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二、 初读感悟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首小诗认真读一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语速和语调进行诵读。
组织两到三名同学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三、引进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在讲解概念时,用曾经学过的诗句加以解释)
四、体情悟理
学生自主阅读,批注自己感兴趣或认为精彩的地方。先个人再小组谈论。
全班交流时采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以学号来轮流作答,可以同伴互助。
回答围绕以下内容
1、 语言的精练和准确。如“流”“压”“以为”“仿佛”等字展开
2、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句的理解)
五、精读文章,理解感悟
曾卓也是一位极胡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了这篇评论,让我们再认真阅读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更深,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这堂课其实是一堂常态课,但上得比平时精彩,学生的积极出乎我的意料,如在进行男女生比赛时,由于是按学号进行,有几个平时上课从不举手而且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有精彩的表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为了将对方的分扣掉,听别人回答时咬文嚼字找错误,对讲解诗歌而言,字斟句酌可以说是最好的方法。由此一来,这首诗的理解分析完全由学生自己解决了,而且还学会了语言组织的严密,表达要注意完整的好习惯。学生积极的思维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回家的预习工作充分,因为要开课,而且知道是按学号回答,谁也逃不掉,所以每个人都做了充分准备,第二是我平时就用的方法,比赛结果将决定本周作文由谁来写。由于上次个别男生不重视导致全体男生写作文,为了不成为害群之马,男生们尤其积极。这让我感到,学生其实都很有潜力,只要有好的方法调动其主动性,九年级的学生可以非常的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