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故事的内容,能形象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深入领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同学,在口语交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哪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二) 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可是带有任务的。
(三)我的舞台:过把导演瘾
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于合作表演,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尝试另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那是什么方法呢?过把导演瘾.跟同学说戏,可以说言、语动、作神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现人物性格。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进行尝试,按我们平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活动,看清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做好笔记。(先个人思考5分钟)
要求:1、专人记录每个人的发言。
2、原文不要全抄,找有代表性的词语分析。
3、小组合作上台讲解并示范表演。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哪一组先来过把瘾。
学生导演,学生点评,老师适当也点评。
(四)思维火花
1、思考问题:这是一出非常精彩的戏,作为导演,你认为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互评补充,
老师总结:爱国情怀、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机智善辩才能。
2、分析晏子辩论的艺术:补充习题37页第六题。
总结:
从晏子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五、深入探究
下面我来考考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也具有外交家的机智。
例子1、有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看到办公桌上的一支美式钢笔,问道:您贵为中国的总理,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恩来答道:“这件事说来很巧,这是我的一位朋友从朝鲜战场捡到的战利品,并将它转送给我了。”
例子2、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
a.学生思考、讨论
b.明确: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六、总结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晏子使楚》导演记录单
一、人物简介
晏子是个 的人。
楚王是个 的人。
二、特写镜头处理:
晏子:
动作(原句)
表演要点:
原因:
语言(原句)
表演要点:
原因:
楚王
语言:(原句)
表演要点:
原因:
表情:(原句)
表演要点:
原因: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本课是晏子使楚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已经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了人物分析上,在情景设置上采取学生当导演说戏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主要为了避免纯粹表演人物经常会碰到学生笑场,表演完全背离人物特点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自学、小组合作、上台展示等方法。另外本文的晏子的辩论语言极富艺术性,也是分析的重点,分析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形象的感受,我采取使用补充习题上有一题有可能的回答或反问句让学生分析,在比较中理解晏子语言的精彩。但在授课时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其一,也许是我对开课的观念的问题,我希望开课要真实的课堂反映,不想作假,因此学生的选择上我选取了比较沉闷的九班,没有选自己的二班,而且学生由于前一天刚疏通字词,还未充分背诵,课前对上课内容一无所知,这样就带来课堂思考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而在我班上时由于班主任效应效果就完全不同。这给我启示,课前一定要将课上内容布置预习其二, 表演的设置纯属多余,本来不想用表演的方式就是担心学生没有能力也没时间课前预演,但上课前我觉得想让学生尝试一下,结果担心的事情就发生了,学生的表演很不到位,而且由于时间紧张,导演说戏的环节展开的也不充分,这给我的启示是: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多,如果要表演,课前一定要排练。其三:辩论语言的分析还需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实际操作,不能纸上谈兵,在我补充一则周恩来的小故事时,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思考时间太短,没让学生尝试回答,而是把任务留在了课后。总之,这堂课带给我更多的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