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单元集备教案——王彩芬
发布时间:2011-03-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 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多媒体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引导

点评

观看

回忆

发言

学生也许会说:在新闻联播中,在外国使节访华新闻中,或直接看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种重大的情况下出现,体现了它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

2

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二块 :英雄的故事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讲述要求:(1)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2)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语言生动

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其他同学倾听

2

组织评价

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3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学生思考后讨论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 :探究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

2

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回答

3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范例指导)

思考,自由发言。

4

教师组织交流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1、设计一幅建国以来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的某一个或一群英雄的浮雕。

          2、根据已学过的说明文知识找出课文中的说明顺序。

          3、给你欣赏的说明语言作批注。

 

第三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5节,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关键词语回答。)

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3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4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发言

5

小结: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一、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5节)

二、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

   与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相结合

     6-10节)

听讲记录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具体表现:
1、大量说明性的语言
2、不少记叙性、描写性的语言
3、一些议论性的语言

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

学生认真读课文,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
学习小组内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大家讨论;

2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画出本校结构图,模仿本文的行文顺序,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写一篇说明文。

学生写作

2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第四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适合?紫金山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畅谈孙中山

各抒己见

2

多媒体展示陵墓及周围环境

出示课题、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何联系?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讨论

3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学生思考

4

教师评价

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学生阅读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

3

教师组织评价

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  巍巍中山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阅读,思考,填表。

2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3

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4

组织评价

学生解说

5

说说在作者指引下,参观完中山陵,你产生了哪些感觉?为什么?

思考交流

第二块 :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学生朗读、写批注

2

教师点评

全班交流

第三块: 语文活动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自选超市:

1“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瞻仰完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中山先生的景仰。

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

组织评比

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第六课时 凡尔赛宫(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3、              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          查阅、搜集有关法国巴黎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昨天布置大家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情,大家查到了什么?(巴黎圣母院、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凡尔赛宫等)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很多,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凡尔赛宫去游览一下。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出示幻灯片)

弃、      嵌、      淋漓         静、

、 波光粼粼  天、  婷婷  事、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朗读并解释,如果有读得不正确或解释的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教师活动:

我们已经掌握了本文中重要的字词,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凡尔赛宫,真真切切地感受它的美。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2、          介绍建筑物一般以空间变换为序,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是按什么具体顺序说明的?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并思考,同桌交流后全班讨论

明确:1、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室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镜廊名胜、驰名世界。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动人的历史轶事。四是在历史上它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全文第一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总领全文;第2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第6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这两部分是分说;在介绍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时,又是以空间为序,由外而内的具体说明。

四、做次讲解员

教师活动:

跟随着作家的笔迹,我们欣赏了凡尔赛宫的美,但是还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不能一睹凡尔赛宫的风采,大饱眼福。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凡尔赛宫的讲解员,把这座美不胜收的宫殿介绍给大家。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做具体介绍。要求: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看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口头完成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修改,推荐出一名代表

2、选出23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齿是否清楚;仪态是否自然;语言是否优美;

五、比较分析,赏析语言

教师活动:

凡尔赛宫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的构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比较分析,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              有人说,第5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没有必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2、              阅读下面语段,和文中第4小节作个比较,你认为哪一段文字更吸引人,为什么?

正宫前面是宫殿园林中的大花园。花园东西宽约200m,南北长约1000m。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最南部地坪下降约5m,是一处桔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北半部有绣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向西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在中点还有一条横向的人工河,两条人工河十字相交,如同十字架。河边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

学生活动:

1、学生分析比较,做笔记

2、全班交流。

3、老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简明的同时,可以选用描述性语言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介绍事物的特征,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轶事,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现学现用

教师活动: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领会了说明语言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现学现用,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大家知道,花园中学被誉为“花园学校”,平时也经常有很多的专家和老师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学习,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该怎样向这些专家和老师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呢?老师拍摄了学校富有特色的几处景点,请你选择喜欢的一处进行介绍。介绍时,别忘了运用刚才我们探究到的“法宝”,字数:150——200字。

学生活动:

1、              学生自由书写。

2、              选择23位学生朗读所写的内容。

3、              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事实;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运用本文语言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自由表述,可以是文章内容上的、写作方法上的、学习能力上的……

八、课后作业:

请参观你喜欢的常州的一处名胜古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要求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的进行说明。

 

第七课时 《黄鹤楼》(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          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3、          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2、学生活动:

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如: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教师活动: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大多是古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唐人阎伯理写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隅 、韦、憩 、茏宗、邑 、闼 、窥 、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          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  学生活动:

(1)按要求自学,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名”等。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

自由精读课文,思考并批注

3、  全班交流,明确:

(1)第一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23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4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外观:“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建筑结构:“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4)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五、赏析品味,体会语言的优美:

1、教师活动:

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和同桌交流。

2、学生活动:

完成规定任务,并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八课时 《于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          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教学重点:

1、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园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中国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我们的老祖宗们用他们高超的设计为我们流下了许多精致奇巧的园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出一些你知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名称。

2、学生活动: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3、          教师活动:

于园,想必你们还未听说,它是富人于五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当时非常著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品赏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钥、  葆、  壑、  槛、  邃、  啾唧、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5、          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4、  学生活动:

(5)按要求自学,批注

(6)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7)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圆”“款”、“缘”等

(8)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 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于园究竟奇在何处?

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于园奇在哪里?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 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活动:

自读思考,并做批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纠正,明确:

1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课文依次描写了前堂、后厅、卧房槛外的磊石,它们分别奇在“实”“空”“幽阴深邃”。

2)空间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前”、“后”“外”“再后”

3)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3、教师活动:

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

4、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并且学会了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的来介绍园林。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

2、你最欣赏于园中的哪一处景致,把你欣赏的理由和对景致的描述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朗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

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

个人准备

朗读

分析好词好句

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小组讨论

组长作好记录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课时 写作(三课时)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组织交流

交流所得

组织交流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

思考组织语言

组织交流

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明确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

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

阅读

评价

思考回答

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

学生仔细看视频

组织评价

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