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王彩芬
一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阅读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启发讨论,品味哲理性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心,引导学生珍惜人生黄金时光,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文章含蓄的语言; 2.体会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跃然纸上。诵读这些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用意。
②点拨法。三叔的一些话语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适当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含蓄的语言。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理念 |
(一)导入新课 |
|
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
(二)读准字词的音寓意图画(幻灯片演示) 鞘 叶脉 蹑手蹑脚 香蒿 一绺 桑椹 鲜为人知 擎 腻味 殷红 |
指名读 全班齐读两遍 |
检查预习 |
(三)内容呈现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并能记住故事情节。 |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独立思考. 指名一同学讲述,其他同学补充更正. |
培养学生阅读中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
(四)景物描写
明确: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有文采,富有感染力,符合孩子的童心童趣,生动形象地衬托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愉快生活。 |
全班齐读,边读边思考. 举手回答 学生相互补充 |
. 读中感悟,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写法 |
(五)人物形象 初遇三叔 1. 阅读第9~34段,思考初遇三叔“我”明白了什么? 明确:“我”明白了三叔仔细地观察花花草草是他对生命的留恋,是对生命的热爱、渴求。“我”隐约感到了时间的宝贵,生命的重要。 2. “我”是从对三叔的哪些描写 当中体会到这些的? 示范:(外貌描写),瘦弱不堪的病体,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侧面写消瘦,又说明了想把看到的一切都记在自己的心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再遇三叔 分角色朗读35~59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三叔在泥土上画了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画儿下面还画了三个圆圆的"О"。这些图画和铁环有什么含义?画这些图画的目的何在? 2、怎么理解文中关于太阳的语句 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 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 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 (六)交流对话 明确: 象征三叔生命终结的三颗枸杞豆; 象征三叔一生教训的三颗枸杞豆; 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 |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入自己的思考. 边读边思考 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其他组有不同意见的作补充. 思考 举手发言 |
小组讨论加强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读中感悟,深理解,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互评方式,让个体创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会哲理性语言的含义. |
六、链接生活
|
学生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例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 |
理论与实际联系,文本与生活联系,与学生的心理联系,充分调动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说,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
|
学生畅所欲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课外积累,帮助理解主题,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三颗枸杞豆》的研究课,课前我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教学思路清晰,特别是在鲍艳青等老师的帮助下,制作的精美课件,吸引了学生,同学们发言积极,课堂表现总体不错。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板块与板块之间有时过度不自然。在处理环境描写这一环节,用时过多,使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链接生活”这一环节也因时间紧而被省去了。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所以今后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还是应及时点拨。否则,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时间充裕,方能从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