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这么忙?我们到底能做成多少事?——随着这两个简单而沉重的问题,赵翠娟校长开始了她的报告——《遵循规律 守正简洁》。
赵校长说教育有时需要用减法。减什么呢?首先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要进行删减,不要被海量的信息埋没了教育的本性。其次,对教育行政部门所给的压力也要学会删减,不要被山一样的公文指令和评比检查埋没了我们的灵性。再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要有意识地删减,尤其是作业,孩子如此黄金般的年华,若整天做俗务,孩子的人生和学校就成了跑马场,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人性。最后,我们的追求更要有所删减,追求的东西过多,往往身心俱疲丧失了本心。
教育需要等待,删减并非无作为,而是为了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来做。删减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是自信而负责的表现。如果我们安静地盯着一件事,认认真真地去把它完成,你会发现,少和简单也许会让我们更有力量!
赵校长十年来坚持让老师们读书,有时甚至很长时间只读一本书。现在从国家领导人开始,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喜欢向大家推荐书或文章,像赵校长这样坚持只做这一件事,精读一本书的人并不多。书不在多而在精,十本书匆匆读过,不如用读十本书的精力来读一本书。
读书可以启智,还可以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我是语
记得读过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桃花心木》,文中的种树者在树苗种下以后,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来的天数也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起先以为他懒,其实他是担心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有时反反复复地强调,不如顺其自然,减少不必要的模式和规范,在默默奉献时学会静候花开。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所有的生命自有其生长规律,一切的简单总是蕴含着更多的精彩,让我们的心在删减中积淀出智慧的力量,让孩子们在简洁淳朴的教学环境中安静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