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校务公开>>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取经回来——语文组部分老师听特级教师王中意上课有感
发布时间:2012-11-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语文组

 

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听王中意《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王亮亮

昨天聆听了王中意老师的一堂语文课,有幸一睹名师风采,深深敬佩之余,也有了些许体悟,忍不住想要诉诸笔端,望能窥探到大师的一点思想理念的碎片,余愿足矣!

1、学生在做一项活动时感受到的成就感越大,他们有内在动机驱使坚持这项活动的动力就越大。

整堂课老师都用他充满激情的语言,情绪饱满的状态,影响、感染着教师里的每一个人。孩子们在简单而响亮的“王中意老师,您好!”的问候语中,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课文。

“记住他的话!”“问问你的同桌就知道!”“对!就要像考古一样地研究文字!”“再来一遍,让老师陶醉一下!”……就这样,老师用他或幽默或激情地点评,轻轻地牵着孩子们的手,慢慢走进承天寺,走进那个夜晚,走进苏轼的世界。

2、问题设计要匠心独运。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复杂感情的变化,矛盾思想的体现是一个重难点。我们都知道,也一定会竭尽所能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去体现。但问题设计触不到孩子的兴趣点,总是隔靴搔痒。而老师仅用几个语气词就把孩子们的兴趣完全调动了起来,连我们这些坐在后面的听课者,都忍不住读了好些遍。下课前,学生背着课文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校长上课融知识、能力、情感、方法为一体,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肯定赞赏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快乐、有效的内需式课堂,使观摩的老师们感受到激发出学生的内需之后,古文学习课堂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

中意王中意老师的课

姜丽丽

清潭中学邀请名师上课,我有幸前往学习。到的比较早,便和同事们闲聊起来。猛一抬头,上课的老师已经出现。居然是瘦高的帅哥!彻底颠覆了我对特级教师的印象,原本以为特级教师就该是略微发福、戴着眼镜的老学究,果真是偏见要不得!周围也是议论纷纷,他多少岁了?”“能评上特级,应该不小了。”“怎么看着那么年轻呢?”...... 先以貌取人,也算是符合认知规律吧?

设若单单是有外貌,那也成不了大师。听完王中意老师的课,我折服了。评课时王中意老师说到一课一得,我便说说我今天最大的吧。

平时上课,我总是抱怨举手发言的同学太少,无论我怎么提要求,怎么启发,同学们的小手如有千斤重,怎么也举不起来。但今天,我看到了一位老师,他面带微笑地弯下腰,蹲下身子与同学对话。那盈满笑意的目光,那一句老师常挂嘴边的我知道你会的,该是对孩子们最好的鼓励吧?这样的方式,以前听讲座时也曾听说,但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为什么你会选择一个这么好的词呢?

现在我把话筒给你,你会读得更好!

再读一次,非常好,让老师陶醉一下。

读的时候,同学们若能把笔拿在手上,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

听,这是老师的经典语录。如果我是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也会因之而欣喜,进而拼命学习吧?

有人说,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有两个办法。要么让学生畏惧你,要么让学生喜欢你。几年时间过去了,我感觉自己虽不是花容月貌,但也不至面目可憎,要让学生怕,那是指望不上了。看来,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不就从微笑着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开始?

 

无招胜有招

——听王中意老师课有感

华瑛

下午,去清潭中学听了无锡新安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王中意老师的一堂课《记承天寺夜游》,颇有感触,到家余兴未尽,回顾听到的点点滴滴,随意写下点感想。

我前不久刚写了一篇把课堂交给学生,今天让我见识了真正的既能放手交给学生,又能牢牢掌控课堂的一节好课。

老师的课从整体上感觉就像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环节设置不着痕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种感觉就像我当初听余应潮老师和黄厚江老师的课的感觉,他们的课老师就像站在高山窥视山川,河流走向,山脉起伏尽在眼底,学生跟着他的一招一式的轻轻点拨很快就能找到目的地。让我佩服的不是他做到的这些,而是他是怎样做到的?很明显,老师的功底很深厚,对文本的解读要通过怎样的反复思索,参考资料,揣摩研读才会如此举重若轻啊!我们老师听课总是带着获取武功秘籍的心态去学习的,  常常会听到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不以为然或吹毛求疵的批评,但武功秘籍的招式就算人人都会,也只是照猫画虎的皮毛功夫。最难学的不是招式,而是内功,需要的是长期的修炼。

最怕的不是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是不运用。我们老师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可以长篇大论头头是道,但课堂的真正施行者却少之又少,如果个个都能做到,也就不用大肆宣扬了。王中意老师从骨子里就是尊重学生的,爱学生的,心胸是豁达的,视角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每次对话都充满了信任与鼓励,赞美的语言更是不假思索的随口而出,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信,学得开心。哪怕是我们经常对学生要提醒的方法的指导,也是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后善意的提醒与总结,没有强制的要求,没有刻意死板的归纳,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古文学习的方法。

我最怕听别人评我的课,因为缺陷是无法避免的,我也最怕评别人的课,就像我不愿听批评一样,对他人的批评让我心生愧意,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批评,是帮助,如果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也就意味着我自己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今天的课,我学到了:和学生一起学习,用心贴近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让自己站的更高些。

 

没有压迫感的课堂何来

周文婷

 抱着听课学习之心去听了王中意老师讲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然而在听的过程中,我不得不说,那种想要从中取点经的严阵以待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瓦解了,在那四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一边飞快地记着手下的听课记录,一边时而跟着王老师后面时而开怀时而吟诵,同时脑海中又感想丛生着。随着最后一张拓展资料的出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环顾四周,竟无端产生一种内心的轻松感,正如那只忽得解脱的挂钩之鱼

这样的过程里,随着百年前豁达自适的东坡和眼前举重若轻的老师,我即便清醒地知道眼前是课堂,却又丝毫没有脱离生活之感,自然而然地,毫无压迫感。

然而,同时又感到怅惘,这样毫无压迫感的课堂,绝不是现在的我可以依葫芦画瓢的,摹其形也无法得其神。有时候想,老师到底有几副面孔?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总是比平时肃穆许多,然而有意识追求亲和力是否就能打消师生隔膜呢?作为一堂公开课,它面对着诸多本不属于课堂的元素,老师的表演常常是经意不经意就流露出来,在不自然的场合做到自然是需要平常心的。而老师这堂课的亲和力绝非刻意追求,而是自身特质的流露。他没有试图将不自然之处无视掉,不会的我们也可以问后面的老师”“后面的老师你们会不会,这样的语言将不自然变得自然,我们这群观众的在场没有被刻意回避。

另外,课堂要没有压迫感,老师还须少功利心。追求上好一堂课本身没错,然而太想追求那个好,便会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在意各个环节的设计,在精心准备的背后,往往忽视了课堂最初的目的,悖离了最自然的状态。我是常常有这样刻意追求而不得,戴着镣铐舞不出来的感觉。所以,少一些追求的功利心,多一些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常心才好。然而,言之易,想要做到,内心实在惴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一种偶得与顿悟的境界是需要很深的积累的,如今的我道行尚浅,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尝试却不断出错,诸多迷茫,或许当生活阅历到达一定程度,自身修养上升到一定程度,课堂的生活感也才会浓郁一些?只不知,这迷雾之中的前行是否真的是在前进。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聆听、思索

                         ——听张五芳老师和王中意老师的课有感

张译文

这学期非常有幸,聆听了两位特级教师的课。一位是金坛市华罗庚学校的张五芳老师,一位是无锡市新安中学的王中意老师。

同为校长,同为语文教师,一位女教师,一位男教师,彰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深深敬佩,顶礼膜拜。

张五芳老师端庄秀丽、气质出众,有着极高的文学底蕴和学术修养。她的设计如行云流水般大气精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她的课堂让人有如沐春风般舒适、温馨,一切都是娓娓道来,却深深牵动着学生的心,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我在感叹她设计精妙之余,深深自愧不如。

王中意老师淳朴厚实,温文儒雅,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专业修养。如果说,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那么王老师就是善于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设计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他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爱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悄然中培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让所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深深地爱上了语文。所以说,他不愧是一代名师,虽然没有显山露水,但却是深藏其中。

    他们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寻,因为深爱,所以执着。所以我在深深敬佩之余,不禁想到他们成功的背后。探寻一代名师的成长足迹,“内需”成为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内在需求,才能自主成长。如今,我也行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虽刚起步,但要多聆听,勤思考,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走向教育的阳光地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