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听王中意《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王亮亮
昨天聆听了
1、学生在做一项活动时感受到的成就感越大,他们有内在动机驱使坚持这项活动的动力就越大。
整堂课
“记住他的话!”“问问你的同桌就知道!”“对!就要像考古一样地研究文字!”“再来一遍,让老师陶醉一下!”……就这样,
2、问题设计要匠心独运。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复杂感情的变化,矛盾思想的体现是一个重难点。我们都知道,也一定会竭尽所能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去体现。但问题设计触不到孩子的兴趣点,总是隔靴搔痒。而
王校长上课融知识、能力、情感、方法为一体,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肯定赞赏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快乐、有效的内需式课堂,使观摩的老师们感受到激发出学生的内需之后,古文学习课堂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
“中意”王中意老师的课
姜丽丽
清潭中学邀请名师上课,我有幸前往学习。到的比较早,便和同事们闲聊起来。猛一抬头,上课的老师已经出现。居然是瘦高的帅哥!彻底颠覆了我对特级教师的印象,原本以为特级教师就该是略微发福、戴着眼镜的“老学究”,果真是偏见要不得!周围也是议论纷纷,“他多少岁了?”“能评上特级,应该不小了。”“怎么看着那么年轻呢?”...... 先以貌取人,也算是符合认知规律吧?
设若单单是有外貌,那也成不了大师。听完
平时上课,我总是抱怨举手发言的同学太少,无论我怎么提要求,怎么启发,同学们的小手如有千斤重,怎么也举不起来。但今天,我看到了一位老师,他面带微笑地弯下腰,蹲下身子与同学对话。那盈满笑意的目光,
“为什么你会选择一个这么好的词呢?”
“现在我把话筒给你,你会读得更好!”
“再读一次,非常好,让老师陶醉一下。”
“读的时候,同学们若能把笔拿在手上,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
听,这是
有人说,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有两个办法。要么让学生畏惧你,要么让学生喜欢你。几年时间过去了,我感觉自己虽不是花容月貌,但也不至面目可憎,要让学生怕,那是指望不上了。看来,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不就从微笑着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开始?
无招胜有招
——听
华瑛
下午,去清潭中学听了无锡新安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
我前不久刚写了一篇“把课堂交给学生”,今天让我见识了真正的既能放手交给学生,又能牢牢掌控课堂的一节好课。
最怕的不是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是不运用。我们老师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可以长篇大论头头是道,但课堂的真正施行者却少之又少,如果个个都能做到,也就不用大肆宣扬了。
我最怕听别人评我的课,因为缺陷是无法避免的,我也最怕评别人的课,就像我不愿听批评一样,对他人的批评让我心生愧意,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批评,是帮助,如果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也就意味着我自己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今天的课,我学到了:和学生一起学习,用心贴近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让自己站的更高些。
没有压迫感的课堂何来
周文婷
抱着听课学习之心去听了王中意老师讲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然而在听的过程中,我不得不说,那种想要从中取点经的严阵以待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瓦解了,在那四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一边飞快地记着手下的听课记录,一边时而跟着王老师后面时而开怀时而吟诵,同时脑海中又感想丛生着。随着最后一张拓展资料的出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环顾四周,竟无端产生一种内心的轻松感,正如那只“忽得解脱的挂钩之鱼”。
这样的过程里,随着百年前豁达自适的东坡和眼前举重若轻的
然而,同时又感到怅惘,这样毫无压迫感的课堂,绝不是现在的我可以依葫芦画瓢的,摹其形也无法得其神。有时候想,老师到底有几副面孔?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总是比平时肃穆许多,然而有意识追求亲和力是否就能打消师生隔膜呢?作为一堂公开课,它面对着诸多本不属于课堂的元素,老师的表演常常是经意不经意就流露出来,在不自然的场合做到自然是需要平常心的。而
另外,课堂要没有压迫感,老师还须少功利心。追求上好一堂课本身没错,然而太想追求那个好,便会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在意各个环节的设计,在精心准备的背后,往往忽视了课堂最初的目的,悖离了最自然的状态。我是常常有这样刻意追求而不得,戴着镣铐舞不出来的感觉。所以,少一些追求“好”的功利心,多一些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常心才好。然而,言之易,想要做到,内心实在惴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一种偶得与顿悟的境界是需要很深的积累的,如今的我道行尚浅,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尝试却不断出错,诸多迷茫,或许当生活阅历到达一定程度,自身修养上升到一定程度,课堂的生活感也才会浓郁一些?只不知,这迷雾之中的前行是否真的是在前进。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聆听、思索
——听张五芳老师和王中意老师的课有感
张译文
这学期非常有幸,聆听了两位特级教师的课。一位是金坛市华罗庚学校的
同为校长,同为语文教师,一位女教师,一位男教师,彰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深深敬佩,顶礼膜拜。
他们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寻,因为深爱,所以执着。所以我在深深敬佩之余,不禁想到他们成功的背后。探寻一代名师的成长足迹,“内需”成为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内在需求,才能自主成长。如今,我也行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虽刚起步,但要多聆听,勤思考,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走向教育的阳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