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在虫虫的世界
周文婷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此次沧州听课让我有机会领略北方的风物,感受到那份渗透于方方面面的大气,这种不同更主要的是在听课过程中有所体会。
此次的八节课,分别由各地各具风格的老师来上,同班同篇上课更能考验老师的功底。同样的课文,老师所选择的的角度与解读的方式各有不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本次听课的第一篇课文,沧州十四中的刘喜林老师和天津的张红玲老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授课,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来自沧州十四中的刘喜林老师是本土授课,他的沉稳大气渗透于整堂课中。开课伊始即以水浒中“大虫”对武松林冲英勇的衬托导入,引出百草园中的“小虫”,令人兴趣盎然,而后,“虫”成为贯穿全课的一条主线,小小的切入点,却能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中去体会孩童的天性。这堂课让我印象深刻之处有几点: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恍若聊天般,结合师与生的各自的相关生活经历来解读文中作者的内心活动,能让师生与文本有所交集,而不仅仅只是解读教材,能体现“语文即生活”的理念;其次,采用质疑、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思考,课堂的静悄悄中有暗暗涌动的思索;再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对于问题的讨论,老师没有给学生先入为主定性,而给予很大的自由度,即便陈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是强加;同时,对于话筒使用的指导等一些小细节也传达了老师对学生的细致关怀。正如最后刘老师对于教辅书观点的质疑,他言传身教中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文的理解,更是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张红玲老师的这节课目的在于“以摹状词为线,深入理解文本”,无疑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文本切入口。摹状词中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对于文本,从小处细品、渐观其全貌,把握文章的主旨,角度新颖,另辟蹊径,充分体现了会议组织者所说的“语文是慢的教学”。张老师的授课很耐心,不停地引导学生,然而,或许是因为摹状词散布于文中各处,老师不放心放手给学生,因而引导中难免细碎之感。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平时上课的问题,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什么,而是自己教什么。
其他几节课也是各有特色,作为一次语文教学的突破性尝试,有些课可能并不成熟,但尝试与探索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如何让文本从文学世界走向教育视野
王亮亮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以文本为媒介,达成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作者进行对话,从而找到情感共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静态的文本,也完成了从文学世界走向教育视野的蜕变。而这些都要求作为主导的教师能够站在足够的高度;选择适合的角度;把握一定的尺度才能完成乃至完整。
一、高度决定视野
上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白马湖畔,一所私立的春晖中学,集中了一批博学有识之士,经亨颐……至今犹令人回望不已。不得不说,“白马湖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中一个令所有教师仰望、所有学生渴望的存在,让人为之唏嘘感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在反省中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所站立的高度,决定了他(她)的文本解读视野,也间接限定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视野。试想:当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停留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量参考上,如何能要求他(她)教出来的学生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幡然顿悟?当教师只是站在海量参考之上“一厢情愿”地牵着学生“走教案”,如何能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沧州实验学校的于世龙老师用短短45分钟时间告诉我: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今天看来,这“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教师要有“一池水”“一江水”,甚至更多,才能从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鲁迅是文学的大家,革命的斗士,众所周知。但在初中的课堂上,敢于用驳论的方式驳斥鲁迅的驳论文的老师能有几个?若没有读通、读透鲁迅,我想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读到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于老师还读到了他的“执拗偏激”,这就读到独到了。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语出于《礼记﹒学记》,可以这样理解: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古人深以为,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老师。
跟着老师读通、读懂驳论文,和用驳论的方式研究驳论文,这其中的挑战性不可同日而语。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学生们,在于老师有意识的带动下,兴致勃勃地驳倒了鲁迅!收获了驳论的方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培养了质疑的意识,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二、尺度把握课堂
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总会大量地阅读相关资料。在课堂设计中,总不自觉地想要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学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大量的资料若不加删减地一并出示,非但不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反倒会牵制学生的思路。归根到底我们在课堂上带着孩子解读文本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也就是所谓的“深文浅教,浅文深教”吧!
让文本从文学世界走向教育视野,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试图完成的工作。这次的“沧州行”给我上了极好的一课,受益良多!
语文教学涅槃之痛
裴子云
对《安恩和奶牛》一文的解读,清潭中学的
接着,
相对来说,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南开大学的
总之,期待在大师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能破茧化羽。
道可道,非常道
曹丽丽
首先是说说自北京的特级教师孙衍明所上的第一课,孙老师的课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实”,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从点到面,从字词到句子,抓住重难点进行了复习。有人说初一和初三的文言文最难教,因为初三的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的勾连以前的知识,在这一点上,孙老师做得十分成功。孙老师列举了2009年山东临沂市中考语文题,引出了问题”得道”和“人和”的意思是否一样,接着从3个例子得出“得道”的“道”是正义的意思,与“人和”不一致,很自然的得出“得道”是“人和”的前提。这就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答案要好。同样在解决“得道者”与“君子”的含义是否一致时,孙老师也是给出了不同时代的4个例子,学生从中发现孔子之后,“君子”才泛指品德高尚之人,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的”一种发展。孙老师这种认真严谨、博览群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板块清晰。导入时的作者简介,到课文的朗读,再是课文的字词翻译、重点词语的辨析,最后是中心论点的把握,脉络很清晰。
第三、详略得当。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字词的积累,在这块上孙老师花了大半节的时间。对于课文的分析,孙老师也是抓住了重点,仅仅帮助学生理清中心论点。总得来说,这是适合我们平时教学的实实在在的好课。
徐江老师的课,我只能用“佩服”来形容,我觉得徐老师的课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许多,也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
徐老师的课强调“教有物”,即教有用的东西、教学生所需的东西,不仅教学生所需的文体、文本的特点,更要教会语文的方法、规律。
徐老师在这一课提出了文言文中议论文的课文分析的四部曲。
一、辨题目。很多古文的题目都是编者加上去的,定标题的原则一般是取第一句,如《鱼我所欲也》,或者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如《曹刿论战》,但是本文的题目却不是中心论点,需要辨析。另外教参上所谓的主旨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的说法页是不准确的,因为主旨即主题,而中心论点只在议论文中用。二、认观点。三、析篇式。即议论文的布局样式。四、再拓展。听完徐老师的四步,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有的放矢。
徐老师教学的理论深度、思想的高度令人望尘莫及,但是他在教学中的一个做法是值得大家学习。他揣摩孟子的思想改写了原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多写一些下水作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短短的一天,充实的八节课,让人感慨不虚此行,只恨时间太短,不能多多聆听名师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