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学期我们班的同学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上研究了关于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常州市行人交通行为的现状,可以说状况十分令人堪忧。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闯红灯、跨护栏、沿机动车道走的危险举动。那么是什么让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如此淡薄呢?我们对资料进行精简、分析和总结后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行人的法制观念差,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2.部分地区的护栏和红绿灯时间分配不合理;
3.有关部门对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打击、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4.行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违反一次交规没什么大碍,逐渐养成习惯;
5.盲从心理作祟,认为别人都违反了交规,自己也可以违反,一个人等红灯太傻。
大包小包重死喽,俺才不高兴绕远路呢~
我没看见那灯是红的!
可怜的行人们无路可走了。
危险!马路上可不是游乐园!
为了保障行人的出行安全,我们认为,以上问题都应得到政府和公民个人的重视。为此,我们上网查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翻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发放了一定数量的问卷调查,采访了交警、行人、市文明办、交通局等个人和政府部门,结合所发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①宣传教育进社区。
设定交通法规日,派发交通安全法规的小册子,定期由社区居委会、学校联合交巡警部门开设珍爱生命,安全出行的讲座或课程。宣传形式多样化,面更广,效果更显著,以社区为单位三管其下更具可操作性。
②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处罚金额,参考国外或其他城市的一些做法,登记违法行人信息资料,利用媒体、网络予以公布。加大打击和惩罚的力度,用强有力的手段增加违法成本,使人们产生惧怕心理,不敢轻易违法。同时注意保护行人隐私,不要激化矛盾。
③增加执勤人手。
违法当事人协助执勤常规化、制度话,增加交巡警的同时增加协助执勤的协管人员或志愿者。人手充足,监督和管理更到位,违法当事人协助执勤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④改善通行条件。
在对行人、司机及交巡警部门的采访和问卷调查中,不少行人或违法当事人反馈是因为“无路可走”才闯机动车道,或者说是隔离护栏、信号灯设置时间不合理等理由。我市交巡警部门已经对人行道、人行横道、交通隔离护栏、信号灯等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针对右转弯机动车与行人绿灯通行有冲突的问题,交巡警部门加装右转弯信号灯或机动车让行标志;在银河湾电脑城、白龙桥等行人、非机动车交通流量较大的重点路口设置人行横道的信号灯,并适当延长其通行的绿灯时间;推行行人信号灯倒计时装置以改善行人通行条件,保障行人通行安全。这样,以人为本,听取民意,受到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我们建议这样的排查和改造可以再多些。
以上是我班同学一年以来的调查研究成果,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