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下午,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范导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科院朱志平院长的带领下来到花园中学开展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花园中学李小静老师在化学学科教室开设了一节复习课《金属的性质与冶炼》。本节课以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烧花甲的锡纸”为线索,对金属的性质与冶炼进行了复习,主要特色有:
1.真实性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李老师选材得当,“烧花甲的锡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能聚焦化学问题。
2.发展性任务具有递进性。李老师设计的三个探究问题既具有学科特质,又有一定典型性、开放性,还具有一定的层次序列,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用化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4.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李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问题清晰,善于引导学生思维,课堂氛围民主。课堂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猜想,课堂张弛有度。
课后,由教科院朱志刚老师主持,全体成员在化学学科教室展开了充分地讨论。每位成员高度评价了李老师的课,并结合范导式教学的内涵谈了自己对课的理解,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研讨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的过程。
最后,朱院长做了总结。朱院长认为:李老师的课很好地诠释了范导式教学法的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预设得非常充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产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等都做得比较到位。
对于范导式教学,朱院长作了高屋建瓴的指导,进一步丰富了范导式教学的内涵,他认为:
1.在教学过程中,范或导包含的方面比较多,包括显性的、隐性的;广义的、狭义的:动态的、静态的;正确的、错误的。范或导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等等,范或导的目的是指向学生素养提升、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2.范导式教学的4个环节中,真实性情境应该是真实的、近生活的、能聚焦问题;发展性任务可以是教师给出的、学生给出的、生成的;意义协商要多元化;
创造性的应用中应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朱院长对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要对“范”与“导”的分类、分层深入思考,
把范与导融合在4个环节中。
作为“范导式”教学研究的项目学校,花园中学将在朱院长的带领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深入研究学生,提升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