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群工作>>团队风采>>文章内容
学公朴 做挚友 弘扬爱国精神
发布时间:2012-10-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慧敏
弘扬公朴精神,争做爱国少年
花园中学 八(10)班 丁鹏   鞠灿
民盟常州市委将在常州市19所市直属中学开展“学公朴,做挚友,宣扬爱国精神”活动,花园中学作为开展本次活动的第一所学校,率先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引进校园。108日起,学校逐步开展了李公朴爱国精神宣传活动,同学们纷纷围绕在展板周围,指指点点展开热烈的讨论,我也不甘落后,汇入了人流之中。有的同学说:“原来李公朴是常州的啊!”,有的说:“李公朴真是伟大,牺牲之时还高呼民主!”还有的说:“我也要学习李公朴,成为一个为祖国做贡献的人”,更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也要像李公朴一样去爱国,像他那样去反击日寇,收复钓鱼岛”,听着同学们的议论,看着展板上活生生的情景,我逐渐沉浸在思索之中。
李公朴,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祖籍武进县湖塘桥,是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后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
在众多的展板中,我在李公朴遭暗杀的展板前停留时间最久,他明知会有被暗杀的危险,却仍坚持争取民主斗争,仍然去开展民主活动,并在逝世时大骂“无耻”,并高呼“我为民主而死”!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不愧为常州人民的骄傲!
我们要像李公朴学习,在那个年代,条件是那么艰苦。在做学徒时,在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之外,还坚持不懈地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领导人们去斗争,去争取民主和自由。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学习环境那么舒适,老师教书那么认真,为了让我们安心读书,父母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因此,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认真听取每一节课,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这样做才是对李公朴精神的最好缅怀和宣传,也才能继承他的光荣传统和正直作风,像他一样成为常州的骄傲!
 
学习李公朴 弘扬爱国情
 
八(4)叶芬
 
今年是李公朴诞辰110周年,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家教育家。
   在那时,有着满腔热血的他。在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国事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积极投入各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1934年他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对青年的思想启蒙起了巨大的作用,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青少年的启蒙者,是未来的希望,更是我们走向复兴、民主的引领人。
 
    他是我们江苏常州人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敬仰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民主而奋斗。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李公朴"爱国、民主、进步"的精神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正是因为他的一生为人们做出了极大贡献,在2009914,他被评为100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012109,民盟常州市委领导来到花园中学与我们这些新一代的青年一起回忆起那些革命时光、那些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先烈们。他让我们懂得了,正是革命先烈们的不屈奋斗,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是我们这一辈青少年不能忘怀,也不许忘怀的。
 
    为此,为了进一步弘扬李公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盟常州市委拟定在市区直属学校推出“李公朴与民盟”宣传展板进校园活动,花园中学是“学公朴、做挚友”活动成果展示的第一站,接下来的两周,将进行主题系列宣传活动。
 
首先,108,星期一,在国旗下,课程发展处的裴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号召全体师生“学公朴,做挚友,弘扬爱国精神”,翻开了我校弘扬爱国主义的新一页。
 
    第二项活动今天中午呈现在同学们眼前的李公朴事迹展板。展板上字字清晰,先烈的精神再次闪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观看的同学们,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本子,不断地记录着什么。一位七年级的同学说:“我想多记录一点他的事迹,他是我们常州的骄傲!”看着同学们热血沸腾的神情,我想这次活动的意义已经达到。
 
    除展板之外,我们还将举行系列讲座与知识竞赛,将让更多的人知道李公朴,让更多的青少年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让更多的青少年去传承并发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