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话中秋
——2016年9月12日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的告诉大家本周我们只要上三天课,因为周四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时令有着密切联系,“冬耕春种,夏耘秋获”,而这四个时令中的秋天,气候凉爽,物质丰富,尤其令人愉悦。这里的秋是指阴历的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居秋季之中,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居八月之中,故称八月或八月十五为中秋。此时,人们分配享用各种食物,进行各种祭祀。秋高气爽中光辉照人的月亮,自周秦之时便成为和太阳并列的祭祀对象,据《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意思是说:在春二月,白天敲击土鼓,吹奏豳诗,以迎接暑气的到来。在秋八月,夜间迎接寒气的到来,也这样做。这大约就是最早的对于中秋礼仪的描述了。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宋朝时盛行起来;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现在,中秋节已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古人尊为祭祀的对象,人们祭月、拜月;圆月也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媒介,所以他们赏月、赋月。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五万首《全唐诗》中,涉及月亮的诗约有5377首,占到总数的近11%。在唐代人的眼中,月亮的变化是不胜枚举的,有凉月、暑月、松月、素月、清水月、关山月等,借助这些“月”的意象,诗人们或阐发闲适幽情,或抒怀不遇惆怅,或书写怀古之叹,或吟哦相思缠绵,更多的是表达对团圆的渴盼。
中秋月,既圆又明,而此时的世间万物却开始变得冷落萧索,这很容易触发人们思亲思乡的心绪。在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戍边卫国的需要,离开故乡离开亲人外出求学、经商、宦游、戍边的人很多,许多相知相交的好友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分离。面对又大又圆的清秋朗月,更容易勾起他们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情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经成为唐代离人的思维惯性,中秋节也被赋予了深深的团圆内涵。李白《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对月忆元九》写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王建《十五夜望月》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水调歌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满江红》写道:“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圆月成为团圆、圆满的象征,中秋节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节日。这个时节,释放亲情、感受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寻团圆、享受团圆……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同一个心声;中秋最美是思念。圆月会把我们的思念传递给远方我们想念和牵挂的人;中秋最美是感恩。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给父母一个拥抱,给亲友一句问候。
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幸福圆满! (朱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