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金秋的九月,一个可以让我像孩子一样欢欣雀跃、恣意享受铺天盖地祝福的季节!坦白地说,不是虚荣心作祟,我的快乐源于心中涌起的一阵感动!来到花园中学转眼已是第八个年头,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又在你伤感它的无情流逝之时匆匆溜走,但总会留下一些印记、沉入你心底……
经过这些年的磨练,我学到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工作之前,我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也”,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侃侃而谈,把知识和思想传给学生,那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成就。工作以后才渐渐发现,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还需要交流和沟通,教育是一种“爱”。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来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到这种爱之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缺少了爱,教育会变得苍白无力;赢得了爱,就赢得了教育的成功。因为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爱则是师生间心理交融、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用大爱,做小事,就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怎样爱学生呢?关注每一位学生,从心底去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开心愉快地度过在校的每一天!
爱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如果不了解学生,不能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没有方向。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关注孩子心灵的奥秘,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否认,一般来说老师们更喜欢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更看重学习较好的学生,对他们会重视一点,平时相处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事实上老师们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关注更多,虽然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效果的评价多是消极的,但是对挽救后进生所花的心思甚至要比较好的学生付出更多。一提到后进生,似乎叫人担忧。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后进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老师听说是后进生,也难以接受挑战和将要付出的辛劳。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不仅要爱聪明、活泼、可爱的学生,更要爱后进生、特殊生、顽皮捣蛋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对毛病较多的学生,更要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热忱地关怀、帮助他们,挖掘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很少得到肯定的后进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的一种很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爱,促后进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才能学会自尊,才能学会做人。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讽刺、挖苦,就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相反,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做到了这点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教师之爱的作用,教师应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圆满完成他们的学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则必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最终导致失败的教育。
爱学生,就要提高自身素养。一个成功的教师,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作为学生的典范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培养学生,以达到教育之目的。
所有的教育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实践证明,教师耐心,学生就有耐力,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反复的、漫长的过程。激励是疏导,是以点带点,需要步步为营,而不能以点带面,面面俱到。妄想让学生一下子什么都改好,那是不切实际的,要激励他们一点点去改正。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对他们提出一条相对合适的要求,帮助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改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是必然的,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不可操之过急。在他们又犯相同错误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督促和鼓励,批评只能泯灭他们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及时提醒和鼓励才是鼓起他们前进之帆的风。
有一种信念叫决不放弃,有一种精神叫永不退缩,有一种坚持叫耐心等待,有一种希望叫春暖花开!让我们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学习先进榜样,内铸师魂,外塑师表,用我们的爱和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