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分析
八年级政治学科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本次考试命题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试范围、题型、难度等方面与以往相比相对稳定;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命题,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更好的指导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二、试题特点
本卷注重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关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品质的养成,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单项选择题围绕学生实际,立足课本知识,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非选择试题内容了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问答题设计了《优良的意志品质》、《孝敬父母长辈》、《积极的生活态度》三个板块内容和问题,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命题设计关注学生的成长,突出实践与活动,在活动中考查学生能力,在成长中考查价值取向,从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考核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状况,以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本份试卷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新教材理念等主要精神,渗透了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关注教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关注时事等思想。本份试卷特别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全校卷面成绩统计分析
参加本次考试的共有529人,年级平均分37.88分,年级最高分49分,最低分0分。其中优秀率达到9%。及格率达到91.67%。抽样难度统计情况:(抽样100份)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难度系数 |
0.85 |
0.98 |
0.83 |
0.97 |
0.88 |
0.97 |
0.9 |
0.96 |
0.94 |
0.98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
难度系数 |
0.92 |
0.94 |
0.98 |
0.86 |
0.67 |
0.64 |
0.62 |
|
|
|
四、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单项选择题总体难度不大,基本上都有90%以上的正确率。其中相对错误较多的有第1小题、第3小题、第5小题和第14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审题不清,不能理解题意(2)学生不能抓住题干和题肢中的关键词,准确判断。(3)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思考。还有就是对一些专业性术语学生接触不多,理解上存在一些问题。
2、主观题是这次考试相对失分较为严重的地方。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很不扎实,缺少答题的基本技能。空谈道理,没有运用政治学科术语。导致答案中只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而缺乏对应的知识点。
(2)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技巧。如谈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时,不够具体或过于简单,语言表述不完整。
(3)学生显示出基础知识薄弱,表述不完整,条理混乱。答题没有层次梯度感,全部混在一起回答,显得非常混乱
(4)审题、审材料不清。没有针对材料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措施。答案不完整,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问题。学生往往只针对某一方面分析,难以全面、多层次地分析材料。比如学生没有仔细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时,应该怎么做”。
五、教学教研建议:
1、认真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2、认真学习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牢记教学的四个原则。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2)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4)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养成勤思考多动手,关注时事,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时事,关注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的良好习惯,要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3、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4、根据思想品德课综合性的特点,学科教学要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5、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政治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6、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如何捕捉有效信息。
7、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1)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教学方法的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教法改革要贯彻下列原则:
①形象化原则。重视运用历史的和现实的典型事件与生动事例说明最基本的道理。讲解力求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使学生易于接受。充分使用录音、录像、电影、投影、挂图及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促使其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坚决反对以应试为中心,反对上课画条条、下课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等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
②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等科学的生动活泼的教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③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言行一致、知行一致,在行为和实践中作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8、上好活动课。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不仅要读书,还要更多地体验社会、人生,从而增长知识,增强能力。
八年级政治备课组
2011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