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步体系完备的法典。
3、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检索有效信息。
2、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扩大课堂容量
3、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感受人类的伟大,认识到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2、体验古代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师问题串 |
学生活动串 |
反馈串 |
||||||
导入新课: “一站到底”式抢答,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些题目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历史呢?关于四大文明古国。 同学们肯定很纳闷,世界上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家不止这四个,为什么单单把这四个国家定为四大文明古国呢? 1、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2、这些文明古国为什么都会分布在大河流域呢?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大河流域孕育的文明 3、 出示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神秘的埃及 任务一:进入“埃及” 让我们首先走进神秘的埃及。 问题: 1、埃及发源于什么大河? 2、为什么埃及人把睡莲当做自己的国花? 3、出示课件:《赞美尼罗河的诗歌》。 思考:那么埃及人民为什么会给予尼罗河这么高的赞誉呢? 4、提起古埃及,同学们还能想到埃及的哪些文明成果呢? 任务二:深入“埃及” 1、关于神秘的埃及,通过我的提前布置,博学的你一定知道很多,能给我们说说关于埃及你所知道的那些事。 过渡:我们在探寻了神秘的古代埃及后,再让我们到两河流域去走一走。 任务三:进入“巴比伦” 问题: 1、提问:两河流域的两河指的是那两条河? 2、出示空中花园图片。 不过古巴比伦的文明并没有随空中花园而消失,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件东西来领略它的神韵。 任务四:深入“巴比伦” 1、自学完成以下关于古巴比伦王国建立的相关知识。 2、 出示课件。 3、 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请同学们辨认一下石柱上的两个人中,哪一个是汉谟拉比? 4、学生表演小品,“汉谟拉比” 请大家阅读一下:出示课件。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6、 出示问题:通过阅读法典的条文,请回答: (1)在这个从伊拉克出土的石柱上,用古老的楔形文字撰刻着一部法典,它是什么法典? (2)《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历史价值? (3)从材料所列法典前两条可以看出,法典规定在同等级公民中实行什么样的惩罚办法?从材料第三条可以看出法典维护谁的利益? 你觉得这样的法律公平吗?法典主要维护的是谁的利益? 过渡:说起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古巴比伦还不算是最厉害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比它还严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佛音缭绕的古印度。 任务五:进入“印度” 1、 请认真观察地图,1、古代印度发源于 流域。 2、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的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 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 结合课文,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职责、包括的阶层。 “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在社会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佛教就是当时反对种姓制度的众多思潮中德一个派别? 2、 出示课件:佛教的产生。
小结:种姓制度人为制造了森严的等级,而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公元3世纪时候,被阿育王确立为国教,并开始广泛传播。 3、出示课件,观看佛教传播路线图。 材料一: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最初创始“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这首七言长诗写道: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梁启超自注: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梁启超自注: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但是全世界没有一部历史著述采用“中国和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 任务七:说一说你心中的“文明古国” 总结:精选5道题 |
学生直接回答 (可以互相交流) 看图思考 学生看课文题目,了解题目给予的提示信息。 自我思考:尼罗河 同桌交流回答 齐读 自我思考后回答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一说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 自我完成 直接说一说 学生看书,初步感知。 学生指名回答。 演一演 说一说 自我完成练习 自我完成 自我阅读后回答 自我阅读后回答 说一说 答题竞赛 |
舒缓与学生的陌生关系,师生初步交流,为后面课程的进行做好铺垫。 以开放式、挑战性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尝试解决问题,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作为学习参与的主体。 从分布特点引出本课课题。 由已知步入未知,让学生有求知的兴趣。 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检验学生平时积累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由简入难,层层引入。 自然过渡,引出《汉谟拉比法典》 培养学生从书中检索信息的能力。 突出奴隶社会的政治特点:君权神授。 通过法律条文加强学生的理解。 让学生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