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阳光课程>>教研组建设>>文章内容
七年级集备5
发布时间:2011-05-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毛璐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大统一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本课侧重民族大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古朴的、未知的一切。因此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历史资料,编排历史剧,从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能力。能够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能够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编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课本剧,加深对孝文帝的理解。采用讨论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搜集有关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互相交流,加深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特征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四、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集体朗诵。

教师:这首民歌描绘了什么风光?体现了什么民族的生活场景?

学生:游牧民族

教师:这首民歌是由鲜卑族人民创作的,它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豪迈奔放的生活场景。那么,鲜卑族人民创作的民歌为什么会进入中原人民的生活而且广为流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汇聚。

 

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目,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2.以上少数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

3.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什么影响?

给学生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回答。

(建议在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并在第一第二个问题回答后,根据学生所答在图上做出标示,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边疆少数民族的大量南迁,使得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创作《敕勒川》的鲜卑族就曾经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

 

二、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教师简单介绍北魏的建立(建立者,时间)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播放视频《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段视频是flash动画,必定能吸引学生兴趣,但时间较长有7分多,建议再进行一些截取,控制在4分钟上下为宜,将主要内容呈现出来,有些铺垫的情节可删减。)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

1、  北魏统一了北方后,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2、  假设你是孝文帝,你该如何是好?

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汉族先进的管理经验、文化、科技等)

3、视频中介绍孝文帝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

历史剧表演:《孝文帝迁都》,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出示课件《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学生回答:原来的都城地理偏远经济落后不利于对国家的整体管理,洛阳是古都,经济繁荣。

②一下子让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放弃原来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他们能接受吗?

学生:不大能。因为他们一下子不可能完全适应,少数民族和汉族很多方面都不同。

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体会到改革中的孝文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学生: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行动上是大义灭亲的;改革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等。

(出示)汉化政策及材料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学生:没有了。

②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

学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的习俗慢慢被同化,融入汉族之中

(出示课件)议一议:

      在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那么你将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呢?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一边倒的观点,就是从汉族的角度来说。在这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点播,比如先把班级一分为二,一半同学让他们站在鲜卑族的立场,一半同学让他们站在汉族的立场。最老师在总结的时候在一中华民族的发展来阐述。)

教师:应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出示课件)拓展延伸:

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学生: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六、课堂小结

 的确,孝文帝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治经济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迁都洛阳,大力提倡汉化政策,大大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进程,为我国南北的重新统一打下了基础。

 

建议:

本课的讲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兴趣后,要把学生带回到课堂的讲授中,另外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