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评析
八年级语文
一、 考试内容:
八上语文教科书的一至三单元,包括课后附录(一)
二、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本次调研抽测命题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22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文章的修改、古诗默写、名著阅读、探究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3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30分。文题《成长》,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极大地挑战了学生选材立意的能力。
三、考试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0.78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诗歌的内涵和主旨的理解还不深刻,造成了大量的失分。这部分得,主要考查了错别字和病句,比较浅显。失分率最高的是第4题,学生对教材规定的名著没有认真读,而认真读的同学也不记得其中一些细节,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
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得分率高的是课外阅读,因为出的题目比较容易,学生都能达到点,(部分学生答题不完整)而且分值较小,所以学生得分高。课内阅读反而失分高,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课内阅读就试着用记忆的方法来回答,所以失分多。总而言之,阅读部分层次感不强古文试题较难,字词的解释和翻译对学生来说较有难度。第17题“句式”的概念学生没有学过,造成大面积失分。
第三部分作文,得分率在75%左右。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很多学生出现了审题的偏差,对父母的关爱写了很多,而写自己的笔墨却很少,喧宾夺主,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从教学双方来分析试卷得分高低,大致可以发现: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3)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少;
(4)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四、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建议整体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 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学会关注生活,体验人间真情。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有活力的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