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阳光课程>>教研组建设>>文章内容
语文组评王彩芬老师研究课<三颗枸杞豆>
发布时间:2011-04-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王彩芬老师示范课《三颗枸杞豆》

朱光琪:

老师课前我很期待;老师课时我很赞叹;老师课后我更期待。

老师是组内资深的老教师,她很谦虚,轻易是不开课的,所以当她欣然接受这个集三大目标于一体(既是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展示课;又是学校“生命教育研究”课题的展示课;还是我们语文组集备课题研究的展示课。)的开课任务时,我很期待。

走进老师的课堂,不由赞叹她精心制作的PPT,那精美而活泼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也让我看到了老师一颗年轻的心,更有效地辅助了课堂教学。

老师的课堂板块非常清晰:由导入——检查预习——复述故事——景物描写——初遇三叔——再遇三叔——思考含义——总结归纳,一气呵成。

老师的课首尾呼应,以“这三颗枸杞豆使一个出了名的小调皮变成了一个植物学家,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设疑引入始,到归纳“这是一颗启迪人生的枸杞豆”终,匠心独运。

老师的课运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段;明确每一目标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如环境描写的生动细致;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关于“太阳”的深刻含义……很有针对性。

老师紧扣文本,不脱离文本,细细咀嚼文本,教给学生方式方法,肯花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很实在。

老师的课值得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

1、  导入是那么得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是否一定要检查预习,从而打断这种很好的探究思路呢?

2、  复述课文的要求还有待明确,是详细的,还是简要的;是用自己的随意的话还是用小标题形式好?若用小标题形式,其实老师的PPT上的小标题倒是很好的范例,只要把开头的景物描写改成“我的乐园”即可。

3、  课堂的提问: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说出答案的;有些问题是要经过探究感悟的,而这些问题老师在课上追加的提问也很多。个人认为一堂课的提问最好由浅入深呈递进形式进行为好。

王老师的课结束了,留给我们许多的惊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让我们更期待下一次的公开课……

陈华娟:

今天我听了王彩芬老师的《三颗枸杞豆》,受益匪浅,现评课如下:

1、王彩芬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4、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可惜的是有几张PPT出得太早了,时间上没有配

合得好。

狄琳:

王彩芬老师上的课思路清晰、板块分明。从字、词到文章分析到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教得很扎实,学生学得很主动。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师生配合融洽、和谐。问题的设计还可以重新整合,避免琐碎。因为没有试上,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欠流畅。

刘慧娟: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讨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上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概括本文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讲,这是一“收”;再让学生点评本文的语言,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感悟是很深刻的,发言很精彩,这是一“放”;在对课文有了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第48-58段文字,点出了“生命的意义”。从学生的思维方面看,这又是一“收”。统观一课,从“收”到“放”到“收”,这节课上得华美又有哲理意味,体现了老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懈的教学艺术追求。

张佩芝: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能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版块清晰;

2、能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难度适宜;

3、能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设置的问题有启发性,教学容量适当;

4、教学过程中,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及出现的认知上的错误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一定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5、教态自然亲切,能与学生合作交流。

另外,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可让学生评价谁读的更好,指导他们进入角色;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时不要急,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不能生硬地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拉。

陈萍:

学生:课前能做好预习工作,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维,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态自然,能针对学生水平设计问题,注重评价。

建议:1、此课可结合学校《生命教育月》展开

2、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后,可多让学生评价。

张译文:

重读,重听《三颗枸杞豆》,我再一次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奋发有为。今天,走进静静的教室,我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积极主动的学生,真的很有活力!抬眼望去,“童年是一朵色彩鲜艳的花,更是一枚咀嚼生命意义的果”,看着出示的PPT,我久久移不开眼光,深刻、精炼、贴切、隽永,心中暗暗佩服王彩芬老师的独到设计和深厚功底!

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结构清晰。老师注重字词的梳理,这样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老师对于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巧妙地引领着学生和我们老师慢慢沉浸其中,似乎我们也到了小树林,也初遇和再遇了三叔,也亲自聆听了三叔的教诲。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尽情地倾诉,他们的活力、善思、积极、踊跃,使课堂气氛高涨,他们的分角色朗读,读得真好,读出了人物的心声!

整堂课容量很大,老师用她质朴的语言引领着我们去解读文本,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对待生命,我们不仅要珍惜,不仅要热爱,更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不仅我们懂得,学生也懂得,这就是收获。愿这些学生能真正领悟,更好地学习、生活!

鲍艳青:

今天上午听了王彩芬老师的《三颗枸杞豆》这节课,收获非浅。首先漂亮而富有逻辑的PPT设计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恰当使用让这节本身就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在知识与技能上掌握了写景的技巧,学会了通过分析人物来理解课文主旨的方法,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深刻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学生真是受益匪浅!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本堂课在分析景物描写的时间上稍多了,当然这只是代表我不成熟的看法。

华瑛:

王彩芬老师的课总的感觉是实实在在,有条不紊。每个板块的设计都是按照课文的段落顺序安排,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分析再到重点句子含义理解,目标明确,条理清晰。老师的教态自然从容。

       学生的读书方式多样,从快速浏览到集体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充分发挥了七年级孩子读书的热情,朗读声音响亮投入。真正以文本为主,将课文的字词句的理解扎实落实。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紧扣书本,可惜老师在评价方面还稍有欠缺,如在讲到结尾三颗枸杞豆的含义时,有学生回答是希望,老师直接予以反驳,说是生命的终结,而未能听学生的解释,其实如果从文章来看,以三叔的角度而言是自己生命未尽事业而理解为句号终结,但从的角度看,这三颗枸杞豆是我奋发的开始,学生的回答自会有他的道理,老师如果能及时组织同学互评并加以点拨,对文章的理解会更透彻深刻。

姜莉莉

今天听了王彩芬老师上的《三颗枸杞豆》,收益颇丰。现评课如下:

1.教学氛围和谐融洽。整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给学生愉快的暗示,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受到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注重体现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王老师根据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3.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仅供一日之餐,授之以渔,可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析描写方法时,教师先给出了外貌描写的示例,让学生有例可循。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然这节课或多或少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过渡语言的组织,若能再简练些就更好了。

曹丽丽:

2011330,语文组推荐王彩芬老师围绕“生命教育”开一节示范课。在听取了王老师的新授课《三颗枸杞豆》后,感受很深,受益匪浅,下面简要评议如下:

一、教材定位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明确。这节课作为语文学习的范例作品,起到了让学生学习、借鉴的作用。虽然没有明确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但通过学习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本课是想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二、板块清晰,问题的设计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回答问题。并能够适当的总结知识点,教给学生赏析语句的方法。

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强。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发言踊跃,通过一个个有问题,学生理解了三颗枸杞豆的含义后,师生充满激情地朗读了惜时的名句共勉。

谢英华

老师上课循循善诱,教态从容自然,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1、巧设悬念。《三颗枸杞豆》是七(下)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童年趣事为话题,王老师就围绕“趣”字,以三颗枸杞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为悬念,吸引学生探究三颗枸杞豆的意义。

2、教学目的明确。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稳扎稳打,将重点放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的方法上,最后又通过朗读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可以说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兼顾。

3、板块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检查、看谁说得准、景物描写、初遇三叔、再遇三叔、让我们共勉几大板块,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尤其下课前几分钟,课堂气氛到达了最高峰。

最后提点个人看法:如果老师过渡自然一些,也许会更好。

万宏妍:

1、在学习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再也不是将教参或教师自己的观点、专家的观点硬加在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感悟教材,突出教材的个性化学习。2、有充分的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王亮亮:

今天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听了王彩芬老师的《三颗枸杞豆》,受益匪浅,现评课如下:

1、整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大家可以看到王彩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非常明晰。“激情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总结共勉”。

3、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衔接用语还须再加雕琢一番。

吴路萍

老师的课堂,给人的整体感受,不紧不慢,于从容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这堂课上有很多亮点值得我学习:

1、导入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悬念,一句“为什么三颗枸杞豆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让学生迫不及待的走入文本。

2、精心设计教学法,使整堂课丰富多彩而不单调。这节课在朗读方法上下了功夫,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文章的内涵,有自读、齐读、朗读、分角色读等等。

3、整篇课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流畅自然。以与三叔的相遇为线索连接版块,由浅入深,解读生命的内涵。

4、版块清晰,问题明确,且能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让我们再次感受了生命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教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