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朱光琪:
听
走进
1、 导入是那么得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是否一定要检查预习,从而打断这种很好的探究思路呢?
2、 复述课文的要求还有待明确,是详细的,还是简要的;是用自己的随意的话还是用小标题形式好?若用小标题形式,其实老师的PPT上的小标题倒是很好的范例,只要把开头的景物描写改成“我的乐园”即可。
3、 课堂的提问: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说出答案的;有些问题是要经过探究感悟的,而这些问题老师在课上追加的提问也很多。个人认为一堂课的提问最好由浅入深呈递进形式进行为好。
王老师的课结束了,留给我们许多的惊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让我们更期待下一次的公开课……
陈华娟:
今天我听了
1、王彩芬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4、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可惜的是有几张PPT出得太早了,时间上没有配
合得好。
狄琳:
刘慧娟: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讨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上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概括本文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讲,这是一“收”;再让学生点评本文的语言,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感悟是很深刻的,发言很精彩,这是一“放”;在对课文有了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第48-58段文字,点出了“生命的意义”。从学生的思维方面看,这又是一“收”。统观一课,从“收”到“放”到“收”,这节课上得华美又有哲理意味,体现了老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懈的教学艺术追求。
张佩芝: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能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版块清晰;
2、能正确把握教材内容,难度适宜;
3、能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设置的问题有启发性,教学容量适当;
4、教学过程中,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及出现的认知上的错误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一定提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5、教态自然亲切,能与学生合作交流。
另外,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可让学生评价谁读的更好,指导他们进入角色;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时不要急,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不能生硬地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拉。
陈萍:
学生:课前能做好预习工作,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维,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态自然,能针对学生水平设计问题,注重评价。
建议:1、此课可结合学校《生命教育月》展开
2、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后,可多让学生评价。
张译文:
重读,重听《三颗枸杞豆》,我再一次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奋发有为。今天,走进静静的教室,我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积极主动的学生,真的很有活力!抬眼望去,“童年是一朵色彩鲜艳的花,更是一枚咀嚼生命意义的果”,看着出示的PPT,我久久移不开眼光,深刻、精炼、贴切、隽永,心中暗暗佩服
整堂课容量很大,
鲍艳青:
今天上午听了
华瑛:
学生的读书方式多样,从快速浏览到集体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充分发挥了七年级孩子读书的热情,朗读声音响亮投入。真正以文本为主,将课文的字词句的理解扎实落实。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紧扣书本,可惜老师在评价方面还稍有欠缺,如在讲到结尾三颗枸杞豆的含义时,有学生回答是“希望”,老师直接予以反驳,说是“生命的终结”,而未能听学生的解释,其实如果从文章来看,以三叔的角度而言是自己生命未尽事业而理解为句号终结,但从“我”的角度看,这三颗枸杞豆是我奋发的开始,学生的回答自会有他的道理,老师如果能及时组织同学互评并加以点拨,对文章的理解会更透彻深刻。
姜莉莉:
今天听了
1.教学氛围和谐融洽。整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给学生愉快的暗示,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受到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注重体现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王老师根据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3.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仅供一日之餐,授之以渔,可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析描写方法时,教师先给出了外貌描写的示例,让学生有例可循。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然这节课或多或少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过渡语言的组织,若能再简练些就更好了。
曹丽丽:
一、教材定位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明确。这节课作为语文学习的范例作品,起到了让学生学习、借鉴的作用。虽然没有明确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但通过学习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本课是想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二、板块清晰,问题的设计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回答问题。并能够适当的总结知识点,教给学生赏析语句的方法。
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强。在
谢英华:
1、巧设悬念。《三颗枸杞豆》是七(下)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童年趣事为话题,王老师就围绕“趣”字,以三颗枸杞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为悬念,吸引学生探究三颗枸杞豆的意义。
2、教学目的明确。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稳扎稳打,将重点放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的方法上,最后又通过朗读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可以说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兼顾。
3、板块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检查、看谁说得准、景物描写、初遇三叔、再遇三叔、让我们共勉几大板块,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尤其下课前几分钟,课堂气氛到达了最高峰。
最后提点个人看法:如果
万宏妍:
1、在学习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实施目标。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再也不是将教参或教师自己的观点、专家的观点硬加在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感悟教材,突出教材的个性化学习。2、有充分的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王亮亮:
今天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听了
1、整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大家可以看到王彩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整堂课教学思路非常明晰。“激情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总结共勉”。
3、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衔接用语还须再加雕琢一番。
吴路萍:
1、导入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悬念,一句“为什么三颗枸杞豆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让学生迫不及待的走入文本。
2、精心设计教学法,使整堂课丰富多彩而不单调。这节课在朗读方法上下了功夫,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文章的内涵,有自读、齐读、朗读、分角色读等等。
3、整篇课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流畅自然。以与三叔的相遇为线索连接版块,由浅入深,解读生命的内涵。
4、版块清晰,问题明确,且能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让我们再次感受了生命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