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这篇《夏》既是一篇美文,又带有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三种人眼中的“夏”结构全课,形成一种比较的视野,让学生在自己眼中的夏、历代文人眼中的夏参照之下更好的理解梁衡眼中“夏”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为他们形成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作一个引导。
这个课堂教学按照预先设想的一步步进行,有两处令我思考颇多,也让我看到自己需要改进之处。
一、 过于强调方法本身,限制了学生真正走近散文的美。
在 “品析梁衡心中之夏”环节中,学生的回答总是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一类的语句进行,而非真正体会到语言背后所描绘的美,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由于本单元前几篇文章,尤其是朱自清的《春》,大量的描写运用,令我在课堂之上总是引导他们从修辞、有表现力的词的角度出发去赏析,以此培养学生的答题意识。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我的过分强调,学生放弃了用自己的心先和语言作一个感性接触,而直接用理性眼光寻找其写作手法,无疑本末倒置了。
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足,未能预设到极有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
在赏析农人收麦一段文字时,为了让学生能明了农民之所以如此紧张忙碌是与夏本身的天气特点息息相关的,故而,我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将农民晚上无法入睡关心窗外的云与风时的心理补充出来。然而,作为自幼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学生对于农业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以致于出现回答问题笑料百出的现象。我的引导很费力,且没有达到效果,也是与学生认知的空白有关。因而,这不由得让我反思,事先备课时就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此处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帮助其理解农人的心理较好。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当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反差太大,产生认知偏差时,教师该如何来引导呢?这个问题非朝夕能解,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