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一些中小学生中近期流行起玩“学雷锋”的网络游戏。记者说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怎么个有趣法呢?因为与青少年们以往玩的很多网络游戏不同。艰苦朴素、乐于助人是游戏的主旨。它是某网络公司专门制作的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学雷锋”游戏,目的在于让当下的学生能体会到帮人的快乐感。(见2006-3-15《新京报》)
如何对待中小学生网上游戏,一直是许多成年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之所以关心和担忧,是因为不少人以为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会荒废学业,而且现在的网络游戏基本上是充满暴力,这会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暴力污染,有害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有些人士疾呼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要制作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游戏。现在终于有了国内的一款教育网络游戏,并且在一些中小学生中流行起来。看来教化的功能可以得以实现了。然而,我是没有这么乐观的,也不感到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不管怎么说,“学雷锋”都只是一个网络游戏。它并不具有让孩子不沉溺其中的功能,更谈不上让孩子们能远离网络游戏。如果有此功能,那么这款游戏是不成功的,游戏开发者希望的主旨也无法实现。孩子们在玩耍中愈体会到帮人的快感,愈强烈地要争取到“主席签名”,那么他们愈会玩得起劲和上瘾。这与暴力等网络游戏让人上瘾、迷恋,甚至沉溺是并无什么差别的。特别是具有教化功能的游戏,必须具有玩赏性,而且玩赏性越高越好。但是它就越容易让人上瘾、沉溺。所以让教育网络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时适可而止是一厢情愿的。
让孩子们在“学雷锋”的游戏中接受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教育,体会到帮人的快乐感,这在主观上是很好很好的。然而,爱玩“学雷锋”游戏的孩子是不是能让这很好很好的主观变成客观的现实呢?那倒是不一定的。虽然我们一直提倡寓教于乐,也希望寓教于乐,“乐”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教”的效果,但是在网络游戏中,这种“教”的效果有没有,有多大,是不能凭主观想象的。有的孩子爱与人打架,甚至动手杀人,就是爱玩暴力游戏的结果?这是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孩子们爱玩网络游戏,主要是感到新鲜、刺激(主要是得分、等级等方面的刺激)、过瘾,他们注重的是成就感,也就是得了多少分,争到了一个什么等级,威望值如何,装备怎样先进、精良等。而不是关注其中的“教育”因子。在玩“学雷锋”的游戏时,接受采访的学生就说,玩这游戏是感到它新鲜,是为了早日够分,争取到“主席签名”。虽然多得分是要做好事,但并不一定能使爱玩这款游戏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爱做好事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我曾玩过一款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游戏,并且玩得很投入。说句心里话,我只不过是想如何把这个游戏尽快打通,根本没有想到要学习志愿军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也没有被潜移默化。
游戏就是游戏。它不会承载太多的功能。我们可以开发许许多多优秀的网络游戏,供孩子们玩耍,但是万不可对它们寄予太多、太大的希望。倘若以为优秀的网络游戏能教育孩子形成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可以让孩子成为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那么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痴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