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花园中学“园丁”班主任工作室方案
(草案)
一、目的:
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旨在总结优秀班主任成功经验,提炼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促进其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学校乃至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知名班主任群体。探索班主任成长、成功的规律,研究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二、工作室的命名及核心理念
1、工作室名称:园丁
“园丁”,意为“培育、关爱”。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敬重应该像“园丁”一样,遍撒大地,精心“培育”花草,让每一株花草都有生命力,在自然界活得阳光、灿烂。
“园丁”是一种职业心态。班主任应注重道德自律,言传身教;应注重无私奉献,耐心培育;更就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2、工作室核心理念:孕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处于青春期,不断成长,体验成熟,走向成功的关键时期。对于教师而言,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自己在班主任专业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工作室将围绕“成长教育”开展课题研究、班级建设和主题活动等。
三、人员要求:
参加班主任工作室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班主任工作,热爱学生,业绩突出。
(二)年龄在45岁以下的现任班主任或具有5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验,有一定班级管理特色。
(三)本人有继续提升或发展的愿望,学校能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活动方式:
1、班主任工作室采取自主研修和专家引领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2、承担学校新任班主任、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起到优秀班主任的辐射作用,原则上一学期每名成员做一次讲座或培训。
3、具体活动方式有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外出考察、主题论坛、课题研究、反思总结和交流展示等。
五、活动时间:
1、每期班主任工作室活动时间暂定为一学年。
2、每两周安排工作室成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和研讨活动。
3、寒暑假分别安排不少于5天的集体活动。
六、工作室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 成员的权利
1、参加工作室的有关会议和活动,共享工作室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2、对工作室的工作和管理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3、工作室成员的优秀课题以及优秀论文,有权优先立项和推荐发表。
(二) 成员的义务
1、工作室成员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竭尽全力为学生服务。
2、认真履行工作室成员的义务,带头参加工作室的学习、培训与研讨。
3、带头参加学校德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在学校德育工作上发挥示范作用。
七、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1、班主任工作室组织结构
在分管德育校长直接领导下,由学生发展处具体指导,聘请资深班主任作为工作室的常务顾问,工作室主持人组织成员开展具体工作。
2、班主任工作室的设立与运行原则
(1)工作室依年级设立三个工作室。
(2)三个年级工作室工作统分结合,共同参与讨论工作室计划的制定,共同承担策划重大德育活动。
(3)依据年级学生身心成长特征和我校“成长”的德育主题,分年级落实计划,并具体指导成员开展学习、培训与科研工作。
(4)各工作室的主持人具体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学年结束时将过程记载、活动成果、工作总结交学生发展处。学生处将结合各种材料,评选优秀工作室,给予奖励。
3、工作室的活动经费管理
每学期开始一周内上交计划和预算,结束后由校行政给予补贴。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以奖金的形式按学期发放。
八、主要措施
1.本工作室结合成员的自我发展计划,为成员制定专业发展的两年规划,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德育科研能力,推动成员的专业成长。
2.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工作室成员系统学习德育工作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表读后感,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
3.要求成员积极参加工作室确定的科研课题,负责人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
4.建立工作室网页和博客,定期交流信息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分享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要求以案例或随笔的形式呈现。
5.组织读书沙龙,推荐优秀德育书籍,每学期至少撰写5篇读书心得。
6.要求各成员在一学年中开设一节班会课示范课,每学年至少发表1篇德育论文或案例(市级以上获奖)。
常州市花园中学学生发展处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