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浅谈语文教学的减负与增效
发布时间:2011-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译文

应有坦途成捷径

——浅谈语文教学的减负与增效

花园中学  张译文

概念篇:

什么样的“负”必须减去———“非语文活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随机的拓展、重复的作业。

 

在规范教学行为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的“负”必须减去,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毫无探究价值的一个伪命题。因为,许多人挂在嘴边上的那句“必须减除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好像就解决了这样的疑问。然而,当我们将视线锁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仅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去审视“减负”这一命题时,便可发现一连串需要我们深思与探究的难题:过重的课业负担仅是从量上而言吗?每天两小时的作业总量就一定合理吗?什么样的学业负担会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积极性?是否存在着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的合理负担?

我们所倡导的减负,绝不仅仅只是减少几道习题这么简单。同类习题无节制的布置,当然构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如果能够以一连串精心预设的习题为线,串联起若干必须强化掌握的知识,培养出某种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自然也就算不得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如给果树剪枝一样,减负,不过是要减去那些只有消耗、不能结果的枝条,腾出位置,让能够孕育果实的枝条更好地获取养分。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能敏感辨别,要有减负意识。就其学业负担来讲,目前语文教学中,一是要减去“非语文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追求课堂的另类和时尚,把非语文活动搬进语文课堂,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语文课”“科学语文课”等。二是要减去过多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对语文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的“声光”刺激,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负担,反而影响教学效果。三要减去随意的拓展,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但有的拓展随意性大,过深和过难。四是要减去重复的作业。重复的越多,无用功就越多。教师应该钻研教材,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知识向深处、精处延伸,不能停留在作业的量上,应通过有效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心智。       

如每天必须背诵的古诗词和精彩语段,应该阅读的名家名篇,每周必须完成的摘抄和作文,是无论如何不能减除的。这能够培养终身获益的习惯,能够为生命的滋润添加养分,留了它,收获大于消耗,自然不能减除,即使有些时候似乎形成了某种负担,也不能减除。

反思篇:

减负能否增效———减负不是加减法的运算,增效也不应该是数量的加减,而是学生兴趣大小的培养和调动。

明了了“减负”这一概念后,又一个概念不得不纳入我们的思考范围:增效。我一直对学科教学的“增效”心存忌惮,因为,我所理解的“效”,可能和有些人存在差异。比如语文学科,我从不认为将考试分数从60提高到65便是实现了增效的目标,我所认同的“效”,是建立在服务终生这一教育终极目标之上的语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比方说,在具体落实减负目标的同时,并不一定就要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取考试成绩,而是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语文情趣,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

对于增效中的“效”来说,其实就是要用最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最大作用。衡量有效与否的方法,并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做的事情的多少,而是怎样让学生做得更好。比如学习一篇文章,要预习、要查找资料、要写作业巩固、要复习测验等,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效率的提高需要老师们不断的思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增效自然就容易实现。减负不是加减法的运算,增效也不应该是数量的加减,而是学生兴趣大小的培养和调动。任何人对于喜欢的东西,越多越高兴;对于不喜欢的东西,哪怕再少,也会感到厌烦。所以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跳出原有的加减算式的限制,动用脑筋去思考怎么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充满学习的欲望。我想,这便是真正意义的增效。

 

探究篇:

如何建立必然关联———

1、追求精彩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正是种种不完美、未完成催促教师去攀登新的教学高峰,从而逼近完美,走向成功。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正是种种不完美、未完成催促教师去攀登新的教学高峰,从而逼近完美,走向成功。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成长史。

在课堂教学方面,“减负增效”促使教师要处理好模式与创新的矛盾关系。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摸索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很有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读写的规则,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变化的模式再现,容易走向僵化,并自然地引发学生的厌倦心理。这就催促教师要不断地利用教学智慧,不断地进行更新突破,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以作文教学为例,一般有五个步骤。第一步,审题点醒:重点推敲关键词语,以免离题偏题。第二步,生命激活:唤醒过去的各种经历,联想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深沉的思考,展开有效的对话。第三步,经典链接:体现整合意识,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打通各种知识的壁障,积累底蕴,磨砺眼光,让多方思辨激烈碰撞。第四步,亮点提示:突破陈旧的模式,积极追求创新。原创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新鲜的内容、新颖的手法,都能让人眼前一亮。第五步,回应评价:注意多重维度的评价,倾听同学、朋友、家长等他人的声音,并同友人分享成功写作的快乐。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产生许多变体,如有时重在生命激活,有时重在亮点提示,有时只是投入地朗读并赞赏地点评一篇以前学生的佳作,就已经点燃起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等不是呼之即来的,教师要好好地加以珍惜。

2、设置有趣、有效的作业

作业的把握是“减负增效”的一大难点。作业的布置我本人遵循三个字原则——实、活、精。

“实”,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因此,作业的布置针对性一定要强,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本班实际,学情实际,学生实际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设置必做题,选做题,有难度的题。

“活”,不一定非要写出来才算作业,非要是老师布置的就是作业,作业可以用嘴说,用眼看,学表演。并且布置作业因人而异,既有统一的必做作业,也有选择性和自主性的作业。

“精”,作业既要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既要面向大多数,又要照顾两头。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

 

总结篇:

学科减负,任重道远———如何用最少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开展教学研讨。

当下,减负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减负”这个词汇的背后,隐藏着的客观现实,即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就得到解决。

“减负”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师的自我修炼应是永无休止的。概括而言,

第一,教师要深化本体性知识。例如他要关心中国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知晓女性意识、文化散文、网络文学等。

第二,教师要补充条件性知识。他要不断地重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框架,知晓元认知与学习潜能开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第三,教师要加强实践性知识,要了解全国语文教学的最新情况,要知晓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与研究,能亲临现场去听一听他们的课。 

最后,教师要丰富一般性文化知识。他要关心时代的最新变化;要熟悉当代社会热点问题,他要了解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向外“借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听同行的课来取长补短。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将他人的闪光点融入自己的课堂。参与集体备课也是巧干的一种。学生共性的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商榷,这样比一个人苦思冥想有效得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