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眼下,我们正面临着一派莺飞草长的明媚阳光,这阳光,与往年明显地不一样:广义地说,非同寻常的2010年是减负增效蓬勃开展的一年,那万众高举的旌旗正迎风招展,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正在各地区各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也使我们秣马厉兵,各显神通!在这喜人而又逼人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年青年教师,我常常止不住思想潮水的放纵奔流而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减负增效,我该做些什么?”读了一些书,经过一番恶补之后,终有所悟,也成为我教学行为的思想之源。△写了这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心里攻略秘笈”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罗森塔尔效应----学会赏识,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
△“人性中最深切的需要,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罗森塔尔效应已被普遍认同的今天,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恰恰也应该从学生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我的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燃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所以我一直在历史课堂中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和期待,尤其是那些所谓“差生”,我投入真挚的情感,关注的神态,鼓励的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的活动都给予积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课堂发言很积极”、“回答非常有见解”、“这个观点很独特”、“想象很有创意”等等。
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而且还要及时地从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观点方面具体指导他们历史学习,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给予有针对性的提问或有启发性的回答,甚至提供极有帮助的历史材料引导。如“课堂发言很积极,能不能用二分法对这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回答非常有见解,能不能用具体的史实来证明”、“观点很独特,能多运用些史料将更具说服力”等等。
最后、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必须是长期的,它体现在课堂的内外、每时每刻中;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影响,而是“春风化雨润心田”的长期浸染。这完全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心诚则灵。
△二、圆桌效应----平等互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英格兰岛上有一位亚瑟王,他和他身边的骑士们围坐在一个特大的圆桌旁,常常举行各种会议或仪式,象征着围桌而坐的人一律处于平等的地位,无席首席尾的席次之分,而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曲线美使就座者很容易产生“亲切的关系”“和谐的交谈”“融洽的气氛与感受”,人们把对圆桌所产生的平等、亲切、和谐、融洽心理称为“圆桌效应”。
现代教育是开放型的教育,有关专家早已指出“必须从封闭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圆桌效应”启示,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空间上变化环境,将学生分成多个分别围桌而坐的小组,我自己则放下老师的架子,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体验,尽量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在组织形式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我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又重视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根据“圆桌效应”启示,我不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上的师生平等,更注重营建内在的平等互动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如在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教学中,我在课前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布置学生合作寻找中英双方在鸦片战争中军事实力、装备性能的历史材料;在课堂中首先一起从简单的中英军事实力、装备性能和军事战术原因分析引向军事战略原因分析;从历史个人原因分析引向深层的中英社会制度原因分析;从孤立地看鸦片战争的胜败引向全面地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综合分析。在师生平等和谐的互动中,最终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实质上是清王朝封建制度腐朽落后造成历史悲剧,体验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领悟了当今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全面复兴的历史感召力和使命感,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也得到了体验和升华。△在交流讨论对林则徐的评价:首先展示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拙作《换一种眼光读清史:我们从满清王朝的覆亡中汲取了教训吗?》摘录了如下内容,接下来显示作者的观点:认为林则徐是逆历史前进方向而动者,然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英贸易顺差、鸦片对人的危害、英国扭转贸易逆差、林则徐多次上书禁烟、虎门销烟等环节,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得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给学生以清晰的人物形象,还历史本来面目。
△三、首应效应----事半功倍,注重激情、激趣的课堂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给我最重要的启示:在每一堂历史新课的导入环节应该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因此我十分注重创设生动有趣、有疑激思的历史教学导入。人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我为了让历史教学“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给学生充分的感性认知——让历史在学生面前生动的再现:如历史事实的各种实录,如纪录片、录像录音、摄影照片等。还有民族、民俗材料。绘画、图表、传说、口碑、故事、史书、著书等。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或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模拟历史情境、渲染历史气氛。如把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中有关虎门销烟的场景或情节进行合理的剪接,作为《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历史氛围中,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产生情感共鸣的历史体验。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思,唤起学生的历史感受,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堂气氛。
四、门坎效应----循循善诱,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就有可能接受一个同类性质的更大要求的现象,称为“门坎效应”。又称先小后大效应。
△在讲《宋金议和》这一知识时,我设计了“岳飞之死”这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先用多媒体播放著名配音演员乔榛朗诵的《满江红》,然后提如下提问:通过积极思维,学生逐步跨越预设的道道“门坎”,最终认识到岳飞之死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历史悲剧,但他在国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报效祖国,是真正的抗金英雄。
面对当前“减负增效”的新要求,我们要利用心理效应的启示,内化为教学理念,外显为历史教育行为,努力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心理,让历史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一种人性的教育。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自觉地变压力为动力,在课堂上多维激情,让学生劳逸结合、放飞心情、融入生活,真正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
△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吕氏春秋》: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真谛。)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 :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