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同题异构听什么?——临安之行有感
发布时间:2012-12-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华瑛

同题异构听什么?——临安之行有感

带着对好课的期待,兴致勃勃地一路坐火车,转汽车,在路上颠簸了将近5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临安,在拿到会议安排时不禁有些失落与意外,之前只知道有十二节课,高中六节初中六节,殊不知原来同时在四个会场进行,只能听到三节课;意外在会议的主题——“实用文教学的内容的确定”原来是指“说明文、报告文学、微博写作、演讲稿、自序”等等所有我们平时考试不常见的文体。

“既来之,则安之”。听课时,我们有意识选择了两节同题异构的课去听,而忽略了同行者介绍的某位知名教师的课。说实话,如果没有比较单独听这两节课还真不分高下,这两节课是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位上海上宝中学的周海燕老师,上课的感觉颇有大学讲师的风范。她打破课堂常规设计,让学生自由提问,然后以学生的提问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文本的质疑,以一个大的问题“为什么题目用消逝而不用消失?”从消失过程中字词的描写分析了语言,从原因分析解读了人类的盲目开发,从读出字词中的感情分析了写作目的,从作者对月牙泉及胡杨林的补充中看到了理性的思考,最后在补充资料中让学生回归了“消逝的仙湖”带给人们对消逝的自然及文明的关注。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说很深刻,引导也不错,但整个过程没有明确的框架,没有我们常见的版块和问题设置,问题都是老师口头随时的追问与质疑,感觉有些凌乱,学生也不够活跃,关键处老师都只能自己解说,所以听完后并不以为然。

第二节安徽广德县励志中学的向英老师,很年轻,很有亲和力。她的教学方式与我们常州语文版块式教学方式很像。她刚好弥补了周老师教学凌乱的缺点,每一块都按部就班,从“初识罗布泊”到“感怀罗布泊”最后“展望罗布泊”。本以为她的课会更好,但听下来后,却发现很多问题,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对报告文学的特点都是蜻蜓点水的了解,虽然老师后来把该说的都说了,但就是没有第一节感觉好。至少第一堂课学生最后都走进的文本,从字里行间,从补充材料,从老师的言语中受到了熏陶。而且最后的学生总结很精彩。

仔细思考后,发现两位老师最大的不同是功底,第一位老师以自己的学识为底,不讲形式,不拘框架,如水之流,随物赋形,看似无招却处处有心,细细品味,收获还是很多的。而第二课很像为了考试而设置的试题,学生每个问题都看似答对了,却对文章没有深入,最后还是没有收获。

比较之后,疑问接踵而至:“我们的课堂到底需不需要一个模式?”“模式下的教学该怎样让语文的韵味不被肢解?”也许每个老师的情况不同,学生的学情不同,教学效果也会不尽相同,但老师的独立的解读与语言表达能力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最后的收获才是王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