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常州去听课。那心情,怎么形容呢,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孩提时代,期待着难得一次的春游般热切。
去临安的巴士上,和隔壁座的老师闲聊起来。
“你是江苏的?那你知道无锡的XX老师吧?”
“哦,我不知道呀。”我小声回答。
“那你知道苏州的XXX老师吗?他很厉害的。”
“呵呵,我太孤陋寡闻了,我都没听说过呢。”我微微一笑,自我解嘲道。
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一天半的临安之行,不仅让我认识了王荣生、蔡少军等语文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对我来说,已不再是某本著作封面上冷冰冰的铅字;更重要的是,我有幸零距离聆听专家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评!
赵群筠,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杭州文晖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蔡少军老师是这样评她的课《微点小博》的,“赵老师的这堂课,从效果上看,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好?我今天的评课就围绕这点展开......她上课的形式很“潮”,学生很感兴趣,但一到学生讲,学生却讲不出,为什么?......一节课,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多少?......上一个新文体,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审视这个文体,静下心来审视学生对这个文体了解多少......”
往常听到的评课,不管这节课上的是好是坏,评课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先夸一夸,再略微提出一两点需要斟酌之处,总给人不痛不痒之感,更别提让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有多少长进。可是,蔡老师没有因为上课老师的身份等因素一味的恭维。他的点评,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然而他那诚恳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又让听者如沐春风,易于接受。
一个不小的微格教室,挤的满满当当,坐着的,站着的,听着蔡老师激情洋溢的点评,各校老师不住的微笑点头,这就是大家的魅力,这样的评课,值得期待!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周海燕,曾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现任上海上宝中学教师。
她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七嘴八舌的提了好些问题,周老师把问题分类后,用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她的课就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她是一个引领者,她只是带着学生解读课文,最后学生自己把课前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以学定教”?周老师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示范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在课堂上有很好的体现。当我回到家中,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周老师适时提出的那个问题,文章是在写“消逝的仙湖”,还是在写“仙湖的消逝”?多么睿智的一个问题啊,让学生能沉下去深入理解课文;多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啊,让学生能够享受探讨的乐趣,进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欣喜的看到,师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探讨、发展的伙伴。
这次临安之行,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12节优质课,分为四个会场同时进行,我只能有选择的听到3节。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听到更多的优质课!
不走出去,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只能坐井观天,看不到外面的天空如此辽远,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
我愿,一直行走在路上。